王淑敏王金锐(审校)
17世纪早期就有学者描述了淋巴系统的概念,但是与血液循环相比,淋巴循环的研究是滞后的,其主要原因是淋巴管成像是影像的难点。对于呼吸系统来说,其解剖结构的研究滞后于其他器官,呼吸系统其实是临床医学研究中难点,在生命阶段很难获得呼吸系统的全面解剖结构,而尸体解剖失去肺的正常生理状况下一些特征,比如伪像等[1]。所以对于肺淋巴循环的研究变得更为困难。目前更多关于肺淋巴循环的研究基于动物实验。
肺内广泛的淋巴系统用于清除血管外液体和肺泡周围的颗粒物[2]。肺的淋巴回流方向主要包括离心和向心两个方向。肺外周淋巴回流为离心性回流,横行到胸膜,然后到肺门淋巴结。其余大部分的淋巴回流是向心性,主要沿支气管血管束到肺门。但是精确地区分哪些部分是离心,哪些部分是向心回流并不清楚。肺动脉内存在依赖重力作用的压力差,而淋巴回流的驱动力源于肺动脉压力。但是淋巴管内的真实压力差并不知道。淋巴回流除了依赖重力作用外,还有就是由于肺和胸壁的运动被动产生的淋巴回流。胸壁运动如“挤牛奶”样被动促进淋巴回流,类似四肢肌肉收缩被动促进淋巴回流的机理一样。
在一个有趣的研究中[3],研究者研究了1μm放射性粒子通过雾化吸入狗的肺内,大部分粒子沉积到肺腹侧部分,这与通气重力作用引起粒子沉积的理论一致,但是7天后粒子分布发生改变,更多粒子出现在背侧(非重力相关肺节段部分),证明依赖重力作用的淋巴清除是有效的。同时研究者发现7天后腹侧分布且位于肺外周部分粒子清除更多,证明被动性外外周淋巴清除作用的存在。
肺间质水肿的机制是复杂的,淋巴循环对于肺水肿的清除具有重要价值。肺内存在大量的淋巴系统网络,这些淋巴结构存在于肺血管周围结缔组织和肺泡壁周围。在四肢组织间隙淋巴管存在形式一直是笔者迷惑的内容(参阅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