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术后康复3D微观视角为你揭开淋

淋巴引流手法(ManualLymphaticDrainage,MLD)由丹麦的EmilVodder和EstridVodder博士在年创立,其最初用于治疗慢性鼻窦炎和其他免疫相关疾病。在对淋巴系统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后,Vodders于年开始逐渐建立起一套轻柔的、节律性的手法,用以促进淋巴流动。19世纪70年代,物理治疗机构将该技术综合引进,结合其他治疗技术用来治疗巴水肿以及其他肢体肿胀的患者,称为徒手淋巴引流。

图1.EmilundEstridVodder

乳腺癌清除手术后血液回流障碍和淋巴回流障碍以及放化疗是导致乳癌术后上肢水肿的主要原因。术中腋窝淋巴的彻底清扫必不可少,但手术同时又切断了上臂的淋巴回流径路,减少了淋巴引流的容量。同时术后腋窝区域放疗会导致放射性臂丛神经损伤和放疗性炎症,而炎症会进一步导致炎性粘连、瘢痕形成、淋巴管扭曲或闭塞,使患者上肢的淋巴液不能充分引流。继而间质液中的蛋白质堆积,导致蛋白浓度增高,胶体渗透压差减少,毛细血管内的液体流入间质中,故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最终导致上肢组织纤维化。

图2.乳腺癌术后左上肢淋巴水肿

1.疗效确切,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早期的水肿能够基本消退。

2.对于较晚期的病例,虽然组织已经出现纤维化,但2个或更长疗程的治疗亦能显著的缩小患肢的体积。

3.BIS证实手法淋巴引流治疗后滞留在组织中的水分显著减少,患病肢体的周径也显著缩小。

4.新近的随访病例显示治疗效果可以巩固2年以上。

因此,近20年来MLD在世界范围内的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患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图3.上肢徒手淋巴引流

那么徒手淋巴引流究竟如何发挥治疗作用的呢?下面我们结合精美的3D视频,进入淋巴管的微观结构,为你揭示徒手淋巴引流的奥秘:

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毛细淋巴管彼此之间吻合成网状结构,起始于组织的间隙,逐渐汇合成大的淋巴管。大部分组织液通过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小部分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液。淋巴液沿各级淋巴管向心流动,最后汇入静脉,构成人体循环的一部分。

图4

那么徒手淋巴引流如何发挥作用的呢?这里我们再仔细看一遍淋巴管起始部分的结构:

这里有一个关键的结构,叫锚丝。因为毛细淋巴管的末端是铅笔样的盲端,且管壁是单层细胞构成,所以大分子物质例如蛋白质要想回流进淋巴管就必须由锚丝牵拉打开单层细胞管壁,这就如同打开大门一般让大分子物质进入。而手法淋巴引流正是通过柔和的手法接触皮肤,进而刺激牵拉位于皮肤表层的毛细淋巴管的锚丝组织,最后允许大分子物质进入毛细淋巴管。

图5.锚丝

除了上述所述的牵拉锚丝之外之外徒手淋巴引流消肿还有如下机制:

组织液和毛细淋巴管内淋巴的压力之差是组织液进入到淋巴管内的动力。徒手淋巴回流会给与皮肤一定的压力,效果类似于弹力绷带或者是水疗时的静水压力,该压力可以导致组织液的压力升高,进而加快淋巴的生成速度。

集合淋巴管的管壁中含有可以收缩的平滑肌。瓣膜和淋巴管壁平滑肌的收缩活动共同的构成了“淋巴管泵”,能够推动淋巴液的流动。淋巴管周围的组织对淋巴管压迫作用也能够推动淋巴的流动。徒手淋巴引流通过对身体组织的按摩和压迫,可以促进淋巴管的“泵效应”,加快淋巴管的搏动率,从而促进淋巴回流。

呼吸对于淋巴回流非常重要,胸导管是人体最深最粗的淋巴导管。淋巴引流手法通常配合腹式呼吸训练,腹式呼吸可以激活人体的横膈膜,从而导致胸腔近端负压,负压可以进一步促进淋巴回流。

徒手淋巴引流还有镇痛和镇静的作用,通过轻柔的推送手法,可以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增加副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加快疼痛物质从组织中引流出来,并通过闸门控制理论起到镇痛作用。

参考文献:

1.EzzoJ,ManheimerE,McNeelyML,etal.Manuallymphaticdrainageforlymphedemafollowingbreastcancertreatment[J].COCHRANEDATABASEOFSYSTEMATICREVIEWS,(CD).

2.ShaitelmanSF,CromwellKD,RasmussenJC,etal.Recentprogressinthetreatmentandpreventionofcancer-relatedlymphedema[J].CACancerJClin,,65(1):55-81.

3.视频源自澳大利亚淋巴会

合作/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592hotel.net/zlff/202108/9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