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按摩可以纠正运动器官解剖位置异常
对于运动损伤所造成骨、关节解剖位置结构的改变(如常见的骨折、脱位以及关节绞索等),通过正骨按摩的手法使其恢复到原来的解剖位置和固有的功能状态。这也就是中医所讲的“正骨复位,矫正畸形”。
如桡骨小头半脱位、肩关节脱位、椎骨小关节紊乱及肌腱滑脱等,凡骨骼、关节、肌肉等有关解剖位置异常病症,均可通过按摩手法产生外力,在患者体表特定部位按摩用力做功加以纠正。
.按摩可以解痉镇痛
人体运动系统各种器官组织均有感觉神经分布,当这些组织遭受损伤时、必然引起周围肌肉反射性痉挛,引起疼痛。
在压痛点处施以强刺激手法能解痉镇痛。这种作用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强刺激手法作用于深部感受器可提高疼痛阈值。
()在痛点施以强刺激手法能在大脑皮层产生新的兴奋灶,以掩盖原有的病理性兴奋灶。
(3)在压痛点处施以手法,能直接压迫神经,阻断感觉传导。神经纤维必须保持其结构和机能的完整性,才能传导兴奋。在手法压力的作用下,其结构的完整性虽然未遭破坏,但其机能的完整性已受影响,使神经冲动的传导受阻,以达镇痛效应。
(4)按摩能促进血液、淋巴液的循环,改善组织缺血缺氧状态,加速损伤组织水肿液及代谢产物的吸收,消除代谢产物对末稍神经的不良刺激以达镇痛作用。
3.按摩可改善肌肉的工作状态
按摩对肌肉的作用之一就是改善肌肉的物理性能和生理功能,改善肌肉的工作状态,改善血管、淋巴管、神经的外周环境,增强肌肉的作功能力,保持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4.按摩减轻或消除肌肉萎缩
造成肌肉萎缩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神经性、废用性、压迫性和营养不良性四种萎缩。其主要病理变化是肌肉的物质代谢障碍,即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按摩能调节神经功能,解除血管痉挛,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肌肉含糖量,改善肌组织的营养状况。同时,按摩还能解除引起肌肉萎缩的病因,如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陈旧性关节脱位等所引起的肌肉萎缩,通过按摩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5.按摩可以松解组织粘连
粘连是因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等组织的损伤或慢性劳损,使局部组织产生水肿或出血,损伤组织在愈合过程中结缔组织增生、斑痕组织形成。组织粘连后可压迫局部小血管和末梢神经,影响局部组织血液供应及新陈代谢,因而加重损伤组织的病理变化。粘连是造成长期疼痛及关节活动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
通过适宜的按摩手法,可使粘连挛缩的软组织松解,韧带的弹性增强,局部组织肿胀消散等,这正与中医所说“理筋复位、松解粘连、通利关节”的理论相通。如关节痛、伸腕肌、屈腕肌粘连等用按摩治疗均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6.按摩可以疏通狭窄
在人体某些活动幅度较大的关节周围,为防止肌肉两端的肌腱受到反复摩擦,肌腱周围往往包有腱鞘,腱鞘一般只通过一条肌腱,但也有些腱鞘通过两条、三条或更多的肌腱。
由于年老体衰而产生增生性病理改变,慢性劳损或遭受寒冷刺激,可使腱鞘充血水肿,发生鞘内渗液等炎性改变,日久可造成纤维化,鞘壁增厚或粘连,阻碍肌腱活动进而影响关节活动功能。轻者腱鞘狭窄,活动时有弹响,重者关节活动幅度严重受限。通过按摩能促进水肿液的吸收,松解粘连,疏通狭窄,使其活动功能恢复正常。
二、按摩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1.促进血液循环
按摩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机制是:
1)在动脉走行部位施以按法,可暂时阻断该血管内的血液流动,根据血流动力学的原理,被按压动脉近端因心脏压力及血管壁弹性作用,使之压力增高。之后放松压迫,可使血流向远端骤然流去,以促进该动脉分布区的血液循环。
)按摩能促使部分细胞释放组织胺、类组织胺等血管活性物质引起血管扩张。
3)按摩能产生热能,使局部血管舒张。
4)按摩能使肌肉产生被动性收缩与舒张,并可放松肌肉紧张度,保证血管舒张,增加局部血流量。
5)应用按摩手法可促进静脉血液回流。按摩可使骨骼肌产生被动性收缩,当骨骼肌收缩时,肌肉间隙内压力急剧增高,进而挤压静脉血液回流,促进水肿液的吸收及代谢产物的排出。例如通过腹部按摩,可使腹腔内下腔静脉受到挤压,因而促进静脉血的回流,从而也有利于水肿液的吸收及机体内代谢产物的排出。
6)按摩手法是在人体体表某些部位施加压力或使肢体做被动运动可挤压皮肤、肌肉等组织内的淋巴管,从而加速淋巴液的回流。
.按摩对血液成份的影响
按摩对血液成份的影响,可能是通过神经体液因素,提高了机体的造血及防御系统机能而引起的。
按摩能使血液成份发生明显变化。如红细胞、血小板及白细胞总数增加;白细胞分类中淋巴细胞比例增高;血清中补体效价及白细胞对细菌吞噬能力明显增高。
按摩可以使血液和淋巴液循环加速,致血液及淋巴中的白细胞、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溶菌酶、干扰素和裂解素等的循环加快,有利于它们与病源微生物进行充分的接触而发挥各自的免疫功能,使侵入机体的病源微生物得以消灭。
3.降压作用
从生理学观点来看,按摩对心血管功能主要是起调节作用,即按摩可促进心血管功能从异常状态向正常的方向转化。实验证明,当血压正常时,按摩对血压的影响不大,但当血压过高时,按摩可使血压降低;当血压过低时,按摩又可使血压回升。
按摩的降压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神经体液调节因素而实现的:
1)通过按摩手法的作用,可以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使皮层下血管舒缩中枢的功能趋于正常,全身细小动脉痉挛得以缓解,外周阻力下降,进而使血压下降。
)按摩手法的机械性刺激,还可以通过减压反射,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
3)按摩能促进细胞释放组织胺、血管舒张素等血管活性物质,使血管舒张,外周阻力降低。
4.复苏心脏
当各种原因引起心脏骤停时,可采用按压胸骨的手法予以抢救,这是因为心脏位于胸骨后缘与胸椎椎体前缘之间。当向下按压肋骨中下三分之二时,可使心脏受到机械性的挤压从而引起心脏内的动脉血排入动脉血管,当按压胸骨的手放松时,胸骨借助骨的弹性立即复原,由于心脏本身的弹力而使之舒张,随之引起静脉血流入心房。如此反复多次,心、脑等重要的器官得到充分的血液供应,同时也有利于代谢产物排出,使骤停的心脏得以复苏。
三、按摩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按摩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是在按摩手法机械性刺激下引起机体组织器官的反应来实现的。
1.按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有两个基本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兴奋过程表现为反射活动的出现和加强,抑制过程表现为反射活动的减弱和停止。正常人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保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以控制着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当其功能失调时(兴奋性增强,或抑制增强),均能使某些组织、器官功能发生紊乱而发病。通过对皮肤、筋膜、肌肉等软组织的按摩,可以反射性地影响神经系统,使其兴奋和抑制过程趋于动态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按摩可引起大脑皮层内兴奋与抑制活动的加强和减弱。从神经生理学的观点来看,缓和、轻微的连续刺激有兴奋周围神经的作用,但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急速、较重且时间较短的刺激可兴奋中枢神经,抑制周围神经。
当中枢处于抑制状态时,副交感神经处于优势,当中枢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占优势。故一般来说,强而快的手法对神经有兴奋作用,轻而缓的手法对神经有抑制作用。在按摩治疗中,我们常根据这一生理特性,针对不同疾病的不同病理变化,采取相应按摩手法。如对昏迷病人,可以采用掐法,有兴奋神经的作用,如对失眠、夜啼等病症,则采用缓慢、轻柔且时间较长的手法,有抑制兴奋的作用。
.按摩对植物神经的作用
按摩对植物神经的功能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植物神经是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活动的神经。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是相互协调又相互拮抗的。如果其中一方发生异常,就会造成其支配脏器功能紊乱。
根据脊髓节段反射和内脏—体表反射的原理,按摩特定的部位,可以反射性地调节植物神经的功能,使内脏、血管、腺体的功能趋于正常。如按摩颈部能促进上肢和脑组织的血液循环;按摩上背部能调节心血管的功能;按摩下背部和上腹部能调节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按摩下腹部和腰骶部,能促进盆腔脏器和下肢的血液循环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