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n
shu
薯近期,番薯已开始陆续种植,正进入生长期,但迅速生长的同时,病虫害也在伺机发生,所以合理且及时的病虫害防治就显得很重要了。今天就和大家讲讲番薯会发生哪些病虫害,怎么进行防治?↓↓↓番薯九大病虫害防治攻略甘薯麦蛾
甘薯麦蛾在浙江及长江中下流地区年生3~4代,以蛹在田边杂草或残枯叶内越冬。田间发生世代重叠,越冬代成虫在5月中、下旬羽化,6~9月为发生盛期,10月底左右开始越冬。幼虫共4龄,孵化后即取食危害叶片,2~3龄开始吐丝卷叶,在卷叶内取食叶肉,排泄粪便,留下表皮造成点片发白,后变褐枯萎。严重时仅剩网状叶脉,形成“天窗”被害状,后期将叶片吃成孔洞,1条幼虫可转移危害多张叶片。幼虫还能食害嫩茎和嫩梢。
防治要点掌握在幼虫发生初期尚未卷叶前,适时进行喷雾防治,药剂可选用5.7%氟氯氰菊酯乳油~倍液,5%普尊(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倍液,或10%倍内威(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倍液,15%安打(茚虫威)悬浮剂倍液,或10%除尽(虫螨腈)悬浮剂倍液,或50克/升美除(虱螨脲)悬浮剂倍液,或10%氯氰菊酯乳油倍液,或5%卡死克(氟虫脲)乳油~倍液等喷雾防治。施药时间以16:00~17:00时为宜。
甘薯小绿龟甲
甘薯小绿龟甲属鞘翅目龟甲科,主要为害甘薯、蕹菜及其他旋花科植物;别名甘薯台龟甲、甘薯小龟甲、甘薯青绿龟甲、龟形金花虫。
浙江一年发生4代,以成虫在杂草、枯叶下、石缝或土缝中越冬,每年6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为为害高峰。气温达14℃以上时,越冬代成虫到甘薯苗上为害,成虫、幼虫均取食甘薯叶片成缺刻或孔洞状。防治要点药剂可选用10%倍内威(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倍液,2.5%敌杀死(溴氰菊酯)乳油倍液,或2.5%氯氟氰菊酯乳油倍液,或10%氯氰菊酯乳油~倍液等喷雾防治。也可在防治其他害虫时兼治。甘薯天蛾
甘薯天蛾属鳞翅目天蛾科,主要为害甘薯、牵牛花等旋花科及豆科、茄科等多种作物。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年发生3~5代,以蛹在土中越冬。次年5月中旬羽化。
成虫喜食糖、蜜,具趋光性和趋嫩性,飞行力强。初孵幼虫在叶背取食叶肉,3龄后多沿叶缘取食,造成缺刻,食量大时仅剩叶柄。防治要点可选用克/升雷通(甲氧虫酰肼)悬浮剂倍液,或24%艾法迪(氰氟虫腙)悬浮剂~倍液,或克/升度锐(氯虫·噻虫嗪)悬浮剂倍液,50克/升美除(虱螨脲)乳油倍液,或45%普克猛(甲维·虱螨脲)水分散粒剂倍液,或10%倍内威(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倍液,或克/升帕力特(虫螨腈)悬浮剂倍液,或5%普尊(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倍液,或15%茚虫威乳油倍液等喷雾防治。也可在防治其他害虫时兼治。短额负蝗
一年发生1代,以卵在沟边土中越冬。成虫、若虫喜白天活动,一般在地面植被多、湿度大、双子叶植物茂密的环境中生活,尤在沟渠两侧发生偏多。
初孵若虫先取食幼嫩杂草,3龄后扩散为害绿叶蔬菜及豆科等农作物。干旱年份发生严重。若虫在叶背剥食叶肉,低龄时留下表皮,高龄若虫和成虫将叶片咬成缺刻或洞孔,影响植物生长。
防治要点药剂可选用22%阿立卡(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悬浮剂0倍液,或14%福奇(氯虫·高氯氟)微囊悬浮-悬浮剂~倍液,或克/升度锐(氯虫·噻虫嗪)悬浮剂倍液,克/升富锐(zeta-氯氰菊酯)乳油倍液,或50克/升百事达(顺式氯氰菊酯)乳油倍液等,连同周围杂草一并喷雾防治。蜗牛
一年发生1代。10月下旬后以成贝或幼贝在潮湿阴暗处越冬,温室在次年2月份开始活动,露地则在3月上中旬开始活动。成、幼贝以齿舌刮食叶、茎,造成孔洞或缺刻,严重时造成缺苗断垄。
防治要点用6%密达(四聚乙醛)颗粒剂,每亩-克,田间撒施。蛴螬
蛴螬是鞘翅目金龟甲总科幼虫的总称,在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为害芋薯类作物较重的有4~5种,其中以铜绿丽金龟和黑绒金龟为优势种,除为害芋、薯外,还为害其他多种粮食作物、蔬菜、油料、棉、牧草以及花卉和果、林等作物刚播下的种子及幼苗。
成虫昼伏夜出,午夜以后相继入土潜伏,成虫有假死性。对未腐熟厩肥有强烈趋性,对黑光灯有较强趋光性,喜食果树、林木的叶和花器等。
防治要点可用昆虫病原线虫(EPN)防治蛴螬,在成虫高峰期后的20天左右,每亩用1亿尾昆虫病原线虫(EPN),兑水60~80升左右均匀粗喷洒于土壤表面。此外,药剂防治可选用1%家保福(联苯·噻虫胺)颗粒剂5千克,或0.5%根卫(噻虫胺)颗粒剂5千克,或0.4%科得拉(氯虫苯甲酰胺)颗粒剂1.5千克等植株近根际地面撒施。甘薯小象甲
甘薯小象甲属鞘翅目,蚁象虫科。成虫体长5~8毫米,体形细长如蚁。成虫和幼虫均能为害,以幼虫为主。
整个幼虫期都在薯块或藤头内生活,薯块内部被幼虫蛀食成不定形的弯曲隧道。受害薯块有恶臭和苦味,不能食用和饲用,且能导致黑斑病、软腐病等病菌侵染而腐烂霉坏,甘薯质量下降。此虫在气候温暖、土壤粘重、缺乏有机质、干燥而带酸性土壤、栽培管理粗放、连作等条件下发生较重。防治要点加强检疫。从虫害区调运种薯、种苗和薯蔓时,严行检疫,带虫薯苗用溴甲烷熏蒸。清洁田园,处理臭薯坏蔓防止成虫逃逸;与花生、甘蔗、黄麻、烟草、玉米、高粱、大豆等旱作物进行轮作,水旱轮作更佳;改良土壤;适时中耕培土,防止薯块外露。性诱剂诱杀雄成虫。薯块膨大初期,用昆虫病原线虫1亿尾/亩喷雾防治,间隔15天防治一次,连续防治3次。
甘薯白羽蛾
幼虫会取食甘薯藤蔓嫩叶,但不潜入未展开嫩叶内为害,食痕成网状小孔或造成叶片穿孔或干枯,影响生长发育。
1年发生5~6代,以蛹或少数幼虫在枯薯叶或过冬薯苗地上越冬。翌年6~7月薯田出现幼虫,秋季尤多,到了12月下旬田间仍可见到。防治要点同甘薯麦蛾
甘薯茎腐病
甘薯茎腐病属于我国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年增列为浙江省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补充名单。此病由达旦提狄克氏菌侵染引起,病菌在病薯、病蔓周围的土壤和其他寄主中存活,成为初侵染源,通过带病种薯、薯苗调运作远距离传播,在田间通过灌溉水、工具、工作鞋粘附病土等途径近距离传播。发病初期病株生长缓慢,甘薯茎基部有褐色腐烂病斑,扒开土壤可见地下茎腐烂。病部茎及叶柄上会产生褐至黑色、水渍状的病斑,最后软化致枝条末端部分萎凋。根茎维管束组织有明显黑色条纹、并有恶臭。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茎部腐烂迅速向上扩展,呈黑色,茎、叶组织开始变软、腐烂,整个植株发病倒伏,最后全株枯萎死亡。田间感染的病薯表面有黑色凹陷病斑,或外部无症状,内部腐烂,受侵染组织呈水浸状。防治要点加强植物检疫,防止通过带病种薯、薯苗进行远距离传播扩散;加强病害监测,对新发生的零星疫点,就地集中销毁,并用生石灰对发病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严禁病田种薯留作种用,培育无病薯苗;少施氮肥,增施磷钾肥,补施微肥;强化田间管理,防止田间积水,避免漫灌导致交叉感染。与非寄主作物进行轮作,减少病源。扦插前用噻菌铜浸泡种薯和薯苗杀菌。发病初期可选用3%克菌康(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倍灌根,每株0.25kg药液,或者倍液喷雾,每隔5~7天一次,连续2~3次,台风暴雨过后需及时补治,严防疫情扩散。
供稿:农业站编辑:韩晓燕童琳责编:高路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