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51岁
间断性头痛、恶心2个月,加重10余天
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头痛、恶心,整个头部胀痛,无呕吐,无意识丧失,无肢体抽搐及二便失禁。未予特殊治疗。10余天前开始感头痛、恶心加重,肢体乏力、情感淡漠。
MR平扫及增强示:
右侧顶叶见囊状短T1长T2异常信号,FLAIR呈高信号,DWI(b=)未见明显高信号。周围可见明显水肿带并周围脑组织受压,脑中线受压左移。注入GD-DTPA后病变未见明显强化。
(颅内占位)转移性腺癌,结合免疫标记,首先考虑来自肺,请结合临床。免疫组化:CK+、TTF-1+、NapsinA+、CK7+、TG-、GFAP-。
(颅内占位)转移性腺癌
发生率:占颅内肿瘤的2%~10%(20%~40%),其中肺癌脑转移占40%~60%。
年龄: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发生在中年以上。发病高峰年龄40~60岁,约占80%。
分型:颅内肿瘤分脑实质、硬脑膜外、穹窿和软脑膜四型。多为脑实质型。
原发病灶:原发癌多为肺癌,女性常为乳癌。
由多到少依次为:肺癌(40%~50%)、乳腺癌(15%~25%)、黑色素瘤(5%~25%)、胃癌、结肠癌、肾癌、甲状腺癌等。
转移方式:以血行转移最常见。
部位:好发于顶、枕叶,这与肿瘤栓子较易进入大脑中动脉末梢分支有关,也可发生在小脑,但脑干少见。80%见于大脑半球的皮质及皮质下区(多位于皮质髓质交界区)。80%位于幕上,20%位于幕下。80%为多发。
分布特点
1、血管分布:由于幕上脑组织接受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的双重血供,血供丰富。
2、血液分布:受脑内动脉血液供应特殊性的影响,大脑皮层的血供为皮层下白质的3~4倍,故在解剖结构上供血动脉在灰、白质界面上突然变细,使转移瘤栓大多被阻于此。
3、体积:同时幕上组织的体积也较幕下的大得多。
4、易侵性:血行转移的肿瘤栓子较易进入大脑中动脉末梢分支。
病理
数目:脑转移瘤常为多发,尸检占2/3,也可为单发。
大体:呈球形,偶为不规则形。虽无包膜,但与脑实质有清楚分界。
肿瘤中心:由于肿瘤生长迅速,常发生坏死、囊变和出血,少数可见肿瘤内钙化。
肿瘤周围:水肿明显,水肿程度与肿瘤类型有关。
肿瘤血供:多数较丰富,肿瘤内的血管结构与原发肿瘤类似。
临床表现
头痛,恶心、呕吐、共济失调、视神经水肿等。
有时极似脑中风。
CT表现
平扫
1、形状:病灶多为圆形、类圆形、环形、结节状、常为多形并存。
2、密度:可呈高、等、低、混杂密度影。以等或低密度病灶多见;可略高密度或囊性肿块,囊内可有结节。
3、数目:与原发肿瘤及其组织细胞学类型有一定的相关性。60%~80%病例为多发,对转移瘤较为特征。
4、大小:数毫米至余毫米。小者为实性结节;大者中间多有坏死,呈不规则环状。
5、部位:肿瘤较小,多位于大脑半球皮质或皮质下区,也可见于大脑深部、丘脑、小脑和脑干。
6、脑水肿:明显。87%有脑水肿,小肿瘤大水肿为转移瘤的特征(指状水肿)。
水肿分度:年王金林等分为四个等级。无水肿;轻度,水肿长度小于肿瘤直径的1/4;中度,水肿长度小于肿瘤直径1/2;重度,水肿长度大于肿瘤直径的1/2。
7、肿瘤出血:则于病灶中出现高密度区或液面。
8、脑膜转移(癌性脑膜炎):多呈局部增厚、结节、双面凸透镜状;正常或脑池、脑沟密度增高和脑积水;硬膜下血肿伴新鲜出血样改变。
9、颅骨转移:颅骨内外板及板障结构破坏,呈软组织样密度影,边界清楚,规则或不规则。
增强
1、脑转移瘤:94%有增强。多呈环状、结节状、斑片状强化。坏死、出血组织:示环内无强化的低密度区;混合型强化:多发病灶,可呈≧2种。
2、脑膜转移瘤:室管膜:则沿脑室周围出现带状强化影,表现较为特征;软脑膜:为脑池、脑沟弥漫强化和皮质结节状强化;大脑镰、小脑幕:也可呈不规则强化。
MRI表现
平扫
信号:T1WI:实质性等低信号,囊性低信号,或不规则高信号,信号均匀或不均匀。
T2WI:等高信号或混杂信号。多呈囊实性或囊性病灶,实性病灶常伴有坏死、出血及囊变,呈多样性信号变化。
FLAIR:呈高信号。由于抑制了脑脊液信号,能更清楚地显示病灶。
DWI:形式多样,呈片样高信号、环状、高低混杂信号。呈多种形态混合的特点。
形状:具多样性。可呈结节状、环状、囊状、年轮状的病灶同时存在。这种形态“多样性”可能与肿瘤多半伴有坏死相关,钙化少见。
瘤周水肿:指状水肿,多数明显,大片状,中度-重度水肿多见;“小病灶,大水肿”,瘤体大小常与瘤周水肿程度不成比例,此征为其特征性的表现。
瘤周水肿与解剖部位密切相关:1、血液供应:中枢神经系统无淋巴循环,因此几乎脑内转移瘤均来源于血行转移,倾向于末梢血管供血分布区。2、部位分布:解剖学上供血动脉在皮髓交界面上突然变细,使转移瘤栓大多被阻止于此。脑白质水肿区与未受侵或轻度受侵的脑灰质、基底节、丘脑等相间。因此,脑转移水肿一般呈特殊的“指状”形态。
增强扫描
强化:转移瘤:实性瘤体明显均匀强化;坏死囊变示环形、不规则结节状强化。瘤体的境界清楚,可准确区分瘤体与周围的脑水肿。转移灶不会发生强化不完整的、有缺陷的表现。多无血脑屏障:环壁及壁结节呈中等程度强化,但多不均匀;环内容物为坏死组织、出血、囊变等,因而增强后无强化。无包膜:呈膨胀性生长。壁结节:其外缘较光整清晰而环壁厚薄不一,显示壁结节。脐样凹陷:与壁结节相对固定不易向外膨胀,而余壁相对较薄易向外膨胀有关。
MRI在脑转移瘤中的诊断价值
MRI平扫在脑转移瘤的诊断上仍有一定的限制,MRI增强扫描能够发现平扫未能显示的病灶或充分显示病灶特点,结合临床表现,大大提高了脑转移瘤的敏感性及准确性。因此,对临床症状或发现具有高度颅脑转移倾向的原发肿瘤,常规颅脑MRI平扫加增强扫描,对于明确有无颅脑转移的发生及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脑膜瘤:肿瘤生长缓慢,病程较长;瘤体很大症状可很轻微,少数肿瘤生长迅速,病程短,多先有癫痫发作,后出现局部压迫症状;CT表现为肿瘤呈圆形或分页状或扁平状,边界清晰,多数呈等或高密度病灶,密度均匀,瘤内钙化多均匀,局部颅骨可增生性破坏;MRI表现为病灶低、等T1信号,等、高T2信号,增强后病灶均匀强化,可有脑膜伪征,肿瘤与临近脑组织之间有一低信号蛛网膜界面,T2显示瘤周水肿。
2、动静脉畸形:也可有出血、癫痫、头痛、神经功能损伤,为高流速全脑血管造影为诊断的金标准,CT增强为混杂密度,MRT1T2出现流空信号,MRA可筛选。
3、海绵状血管瘤:癫痫常见,为低流速全脑血管造影基本不显影(晚期静脉相有密集的静脉池和局部染色),CT平扫边界清的不均匀高密度,可有钙化、出血,轻度强化或不强化,可有周围骨质破坏,MRT1等信号,T2及T1强化为高信号,病灶内可有混杂低信号、周围可有低信号环。
4、淋巴瘤:颅内继发性淋巴瘤为全身淋巴瘤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所致,原发性少见于颅内、眼、脑脊膜等多个部位的淋巴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常为颅内多发结节(30%多发)。病程短进展迅速,脑水肿明显,血常规淋巴细胞可增高,CT高密度60%、等密度10%,边界清楚,均匀明显强化,可多发、位于深部中线结构,继发者位于软脑膜,钙化、坏死、囊变罕见,T1T2均匀等或稍低信号,均匀一致强化,邻近脑室室管膜强化提示肿瘤已经沿室管膜浸润扩散,多发肿瘤结节影像特征多变、但增强后可呈环状强化。
来源:医学界影像诊断与介入频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