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七日就是小暑了!
一年中最重要的时节之一:
“小暑过不好,小心您的心脏!”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中暑者往往都是小暑“中招”
因为炎热来得太突然!
想安然度夏,小暑养生是关键!
“消暑、补阳气、祛湿”
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也有节气歌谣曰:“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指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已经到来,但还未达到极热的程度。
小暑节气特点
小暑的节气特点是炎热、耗气、通于心。暑气本是夏日的主气,但对于体质偏弱或暑热太过的情况,暑气就成了暑邪。
暑邪为阳,故多直入侵犯气分,致腠理开泄而大汗出;
汗多伤津,阴液亏损,就会口渴喜饮,唇干舌燥;
大汗淋漓时,气随津泄,导致气虚,所以会气短乏力、时常困顿;
暑气在夏而通于心,暑热之邪扰动心神,引起烦乱不宁。
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由于出汗多,消耗大,再加之劳累,人们更不能忽略对身体的养护。小暑究竟如何养生,请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小暑养生四部曲”吧!
小暑养生第一步:养心为上
养生最重要的原则是跟上自然的脚步。夏季为心所主,所以我们应顾护心阳,心平气和,心宜静,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
从具体内容来说,夏养心的“心”并非完全现代医学里“心脏”的概念,而是包括心脏在内“主神”的整个神经系统,甚至精神心理因素。
首先,养心要开心,“一份愉快的心情胜过十剂良药”,若能笑口常开,就能改善情绪,从而协调人体各脏器的功能。
其次,睡好可宁心,“热天睡好觉,胜吃西洋参”,睡眠好,有利于心神的宁静,睡好了还要早起,清晨在室外清静处散步慢跑,呼吸新鲜空气,舒展人体阳气,也可以顺便听听小曲儿,“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矣。”
小暑养生第二步:艾灸,健脾祛湿
脾应于长夏,小暑大暑时节最需艾灸,以健脾化湿。以下穴位可在小暑时节重点施灸。
01
太白——脾经原穴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对脾系统的保健非常关键,按揉、艾灸太白可以补脾,对脾虚引起的食欲不振、浑身乏力、犯困、水肿、腹胀、腹泻等疾病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若能在脾经主时(上午9至11点)艾灸,效果更好。
02
足三里——脾性升清而胃性降浊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
二者为气机升降之枢机,故养脾之升要同时养胃之降,需配合艾灸足三里。
+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