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于《中华消化外科杂志》年第3期
腹茧症是一种全部或部分小肠被一层致密的纤维膜所覆盖、包裹而引起的小肠梗阻性疾病,是一种罕见的腹膜性疾病。腹茧症分为原发性腹茧症和继发性腹茧症,原发性弥漫型腹茧症患者临床非常罕见,术前诊断困难。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年10月6日我科收治的1例原发性弥漫型腹茧症致小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该病的影像学特征,旨在为该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患者男,43岁。患者7h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腹胀,以腹上区为甚,为阵发性绞痛,持续时间为5~s/次,无放射性疼痛,能忍受。患者有肛门排气排便,无恶心呕吐,无呕血黑便,无乏力头晕,无胸痛胸闷,无畏寒发热等。后腹痛腹胀呈持续性、阵发性加重,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少量胃内容物,肛门停止排气排便,遂来我院急诊就诊。患者无腹部手术史及长期服药史。体格检查:患者神志清楚,急性病容,无贫血貌,皮肤、巩膜无黄染,腹部稍隆起,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壁静脉无曲张;全身未扪及肿大浅表淋巴结,肝脾肋下未触及,全腹软,未触及包块,腹上区中度压痛,无反跳痛;腹部振水音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亢进。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15.71×/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为14.44×/L,中性粒细胞百分数为91.9%,Hbg/L,CA19-9、CEA、AFP等肿瘤标志物检查、血淀粉酶、尿淀粉酶、大便常规隐血试验、生化分析、D-二聚体检查正常。辅助检查:心电图及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入院诊断:肠梗阻,腹茧症和肠扭转待查。本研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相关检查和手术知情同意书。
1.2 检查方法
CT检查方法:入院时患者行急诊腹部CT检查,无特殊检查前准备;住院禁食禁水10h后复查腹部CT。扫描设备为采用Emotion16(德国西门子公司产品)。扫描参数如下:管电压kV,管电流mA,层厚8mm,扫描范围为膈肌至耻骨联合。原始图像由后处理工作站行水平位、冠状位及矢状位重建,重建图像层厚为1.5mm。该患者未行增强扫描。
1.3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予以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制酸、营养支持等保守治疗。保守治疗后,患者腹胀腹痛较前加剧,腹部压痛明显,无反跳痛;10h后复查腹部CT示肠腔较前扩张显著,考虑急性肠梗阻进行性加剧。征询患者及家属意见后,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中打开质地坚韧的纤维包膜,肠管与肠管间广泛粘连,盘曲成簇,见距回盲部约70cm处小肠被一束增厚的纤维膜压迫,近端小肠肠管充血水肿,扩张积液,肠管无缺血坏死征象,远端肠管变细,坍陷,周围见少量积液。术者决定行肠粘连松解+纤维包膜切除术,逐步松解粘连及切除纤维包膜,术中发现肠管与包膜之间粘连紧密,肠管与肠管之间粘连相对疏松,较易剥离;分离完粘连再次检查小肠肠管无破损、无明显狭窄及血液循环障碍,置入腹腔引流管,逐层关闭腹腔,完成手术。术后经禁食、抗感染、抑酸、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复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逐步恢复饮食。术后行病理学检查。
1.4 观察指标
腹部CT检查结果:腹部包块影像学特征、肠梗阻程度、包块内肠管情况、系膜内血管走行及其周围的纤维包膜。记录手术治疗情况、术后血常规、生化指标、凝血指标、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随访期间患者情况。
1.5 随访
采用电话及门诊方式随访,了解患者饮食情况和有无腹痛腹胀、呕血、便血等症状;复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CT。随访时间截至年10月31日。
2 结果2.1 腹部CT检查结果
入院时腹部CT检查结果示:(1)腹部CT检查冠状位平扫:不全性肠梗阻征象,左侧腹部局部小肠肠管扩张积气(图1),无特异性征象。(2)腹部CT检查平扫:肠管周围见增厚纤维包膜,呈包膜征;聚集成团及扩张扭曲的小肠肠管,呈香蕉状(图2);其小肠系膜聚集、牵拉及扭转,系膜内血管走行异常(图3)。(3)腹部CT检查矢状位重建图像:纤维包膜茧样包裹聚集成团及扩张扭曲的小肠肠管形成一巨大包块,呈花瓣状,固定于腹后壁(图4)。(4)腹部CT检查冠状位重建图像:厚薄不一的纤维包膜环状包裹聚集成团及扩张的小肠,其系膜内血管走行分布异常(图5)。
住院10h后复查腹部CT:(1)腹部CT检查冠状位平扫:肠梗阻征象较前明显加重,扩张肠管较前增多,扩张程度加剧(图6)。(2)腹部CT检查平扫:典型肠梗阻征象,较前加重,聚集成团、扩张水肿、积液积气的小肠肠管内有多个液平面(图7)。
2.2 治疗及预后情况
患者顺利行肠粘连松解+纤维包膜切除术。术中见腹腔内有一巨大包块,固定于腹后壁,为致密、光滑、白色纤维膜包裹自十二指肠悬韧带至回盲部的全部小肠,部分结肠被纤维膜覆盖,大网膜缺如(图8)。松解粘连,切除纤维包膜,见小肠肠管充血水肿,扩张积液(图9)。术后患者予禁食、抗感染、抑酸等对症支持治疗。术后第1天复查血常规WBC17.10×/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70×/L,中性粒细胞百分数91.5%,超敏C反应蛋白.49mg/L,降钙素原1.μg/L。患者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均正常。术后1周进食流质饮食,逐步恢复为普通饮食,术后第10天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正常。患者恢复顺利,无肠瘘、腹腔内感染及肺部感染等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1)大体标本:多块蚕茧状、灰白色、质地坚韧的纤维膜。(2)镜下所见:包膜为增生的纤维脂肪组织,伴小血管增生及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图10)。术后诊断为原发性腹茧症,肠梗阻。
术后随访1年,患者进食良好,无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黑便等不适。年9月,复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正常;腹部CT检查示小肠腹腔内分布无异常,无肠管扩张(图11),回盲部区见条索状高密度影,考虑残留的纤维包膜(图12)。
3 讨论腹茧症于年由Foo等[1]首次报道并命名,其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原发性腹茧症是一种先天性腹膜畸形,可能与其他畸形并发,如:大网膜缺如或短缩、隐睾、子宫和附件缺如或发育不良、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等。继发性腹茧症与长期腹膜透析、腹部结核性疾病、服用β-受体阻滞剂、开腹手术及胃肠道恶性肿瘤等相关[2]。纤维膜包裹部分小肠者称为局限型,包裹全部小肠者称为弥漫型。其临床表现不典型,为反复发作的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肠梗阻症状,腹部体格检查可有腹膨隆、肠型、压痛、扪及固定或可推动的腹部包块、肠鸣音亢进等体征。缺乏特异性诊断方法,术前诊断较为困难,误诊率高,影像学检查特别是腹部CT检查对临床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3.1 影像学诊断
腹茧症患者大都以急、慢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就诊,腹部立位X线平片检查有小肠肠管不同程度的扩张,肠腔积液、积气伴液平面等肠梗阻征象。患者病情允许,可行消化道造影检查:可见扩张肠襻聚集成团并固定,排列为菜花状或拧麻花状[3]。肠腔内造影剂长时间不能排空,加压后肠管不易分离,造影剂前进形态为M形,还可见小肠受压、紧缩、类似结肠袋样等征象[4]。患者多为肠梗阻表现,大多不宜进行低张小肠造影或小肠钡剂造影检查。腹部超声检查常提示腹腔包块为团块状混杂回声,被限制在腹后壁,内有扩张肠管,肠蠕动减弱,外被一层弱回声组织包裹,但其空间分辨率差,受胃肠道气体、腹部脂肪厚度及操作者经验等因素影响,无特异性征象[5]。
本例患者因急诊入院后肠梗阻病情进展迅速,仅行CT检查,其影像学特征较为典型,笔者总结腹茧症腹部CT检查典型表现为:(1)腹部肿块内为聚集成团及扩张的小肠肠管,呈香蕉花瓣状,固定在腹部的某一部位。(2)部分肠管扩张、肠腔积液及液-气平面,部分肠管坍陷,部分患者可见腹腔积液及肠管间积液。(3)聚集肠襻周围及肠管间可见增厚纤维包膜,包膜纤细、厚薄不一,增强后纤维包膜有强化,纤维包膜茧样、环状包裹小肠呈包膜征,这是腹茧症腹部CT检查的直接征象,对诊断腹茧症有重要意义[3]。(4)受累及小肠系膜聚集、牵拉及扭转,呈漩涡状改变,其系膜内血管走行异常,CT血管造影检查的应用可显示受累及小肠系膜内血管扭曲、旋转等走行异常图像。MRI检查可发现包裹、环绕肠管外的低信号纤维包膜,其他影像学表现与CT检查相仿,多方位实时平面图像能直接、清晰地显示病变[6]。
腹茧症的最终确诊需剖腹探查及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典型腹茧症术中可见全部或部分小肠被一层灰白、质地坚韧的蚕茧样纤维膜包裹,本例患者术中见除小肠外,胃、结肠等邻近器官也可被此膜覆盖。纤维膜病理学检查为纤维结缔组织,可伴玻璃样变及局灶性炎症细胞浸润,系膜淋巴结可有非特异性反应性增生。
3.2 鉴别诊断
本例患者发生的原发性弥漫型腹茧症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1)腹膜包裹症: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发育异常疾病。胚胎发育中脐囊残留,随小肠发生、发育而被包绕入腹腔,患者小肠被包绕在一层相对正常的腹膜当中形成内疝,疝囊颈部附于十二指肠旁,小肠外被膜与正常腹膜相似,其内壁光滑,与小肠肠管无粘连,肠管蠕动不受限制,不易发生肠梗阻。(2)粘连型结核性腹膜炎所致的腹膜纤维化:患者多有结核密切接触史或结核病史,多继发于其他器官的结核病变。可由腹腔内结核直接蔓延或血行播散,一般有发热、盗汗等全身症状。腹壁柔韧感,WBC沉降率增快,结核菌素实验或结核感染T淋巴细胞检测阳性。腹膜大量纤维增生,与肠管等附近器官及网膜间有不易分离的广泛致密粘连,大网膜增厚变硬,挛缩成团。病理学检查发现有干酪样肉芽肿。一般抗结核治疗有效。(3)硬化性腹膜炎:多发生于长期腹膜透析、腹腔化疗、腹部手术、肝硬化腹腔积液及长期服用β-受体阻滞剂等患者。体格检查腹部紧缩,质地坚韧如板。腹部CT检查可见腹膜硬化、肠壁增厚等,需剖腹探查确诊,腹膜壁层与腹腔脏器广泛紧密粘连,肠管间致密粘连,难以分离。
3.3 治疗及预后
对于无症状的原发性腹茧症,多为腹部其他手术时或健康体检时偶然发现,无肠梗阻的临床表现,其纤维包膜均匀致密,包裹内肠管通畅,无扩张积液,可不予处理,指导其合理饮食及良好的生活习惯,门诊随访。如有腹胀、腹痛等肠梗阻症状,经腹部CT检查等诊断考虑原发性腹茧症,但临床表现较轻的患者,应以禁食、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等保守治疗为主,肠梗阻症状大多能好转。
有急性肠梗阻症状的原发性腹茧症患者,经积极保守治疗无缓解,或仍进行性加重,应及时行手术治疗[7,8,9,10]。多为纤维包膜局部增厚形成的纤维束带压迫肠管缩窄引起肠梗阻。术前应把握手术时机,避免发生肠缺血、肠坏死,手术原则是切除包膜,解除梗阻,松解肠管与包膜、肠管与肠管之间的粘连及束带。术中应辨清解剖结构,由易到难,仔细分离粘连,避免损伤肠管,如有肠管损伤、破裂等,及时修补,对于已坏死的、血液循环较差以及损伤严重的肠管应行小肠部分切除+吻合术。术中应避免因彻底切除包膜和松解粘连而损伤肠管;忌将包裹的肠管误认为肿瘤而全部切除,否则易致出血、肠瘘、肠梗阻及短肠综合征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术中可置入小肠减压管对小肠内减压,减少术后肠瘘的发生,同时有小肠排列的作用,减少术后肠梗阻的发生。术中是否行小肠排列术,有较大争议。本例患者未行小肠排列术,手术效果良好。因手术创面较大,术后肠功能恢复较慢,应鼓励患者早日下床活动,术后常规禁食、防治感染及营养支持治疗,可行中医中药治疗。本例患者为良性病变,施行肠粘连松解+纤维包膜切除术治疗,术后患者恢复顺利,预后较好。
综上,原发性腹茧症致小肠梗阻腹部CT检查的影像学主要表现为腹部包块内聚集成团及扩张的小肠肠管,固定在腹部的某一部位;部分肠管扩张、肠腔积液及液-气平面;受累及小肠系膜聚集、牵拉及扭转,其系膜内血管走行异常;聚集肠襻周围及肠管间可见增厚纤维包膜。原发性腹茧症致小肠梗阻加剧,应及时手术治疗,患者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略)
(收稿日期:-12-13)
(本文编辑:赵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