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清帝的正装龙袍

腹有学识气自华

做有知识有学问的人

权威|新鲜|奇趣|好玩

每天一期

让你大开眼界,大涨学识

解密清帝的正装——龙袍

文丨赵川图丨高若婷赵川

展览中有一件文物格外显眼,它被展开陈列于展厅中的走道上,那便是清朝同治帝曾穿过的龙袍。不论是在影视剧中,抑或某些景区的古装照摊位,我们都能见到这种龙袍的身影。而这件龙袍其实还与南京有着些许缘分,这次在南博“摆驾”,实则是回了娘家。

为何说清代皇帝的龙袍会出自南京?这得从南京的云锦说起。为此,我们也去云锦研究所,拜访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织锦工艺大师周双喜,请他来谈一谈清代龙袍的产生与云锦的前世今生。

周双喜年7月出生,年参加工作,师从建国前的云锦织造老艺人顾惠源。周双喜对不同组织的云锦妆花品种有独特研究,精通云锦织造的所有工序及工艺。年参加定陵博物馆文物复制,年起负责古代丝绸文物的研究与复制工作,参与了技艺失传三百多年,堪称国宝的“织金孔雀羽妆花纱龙袍料”复制、“黄地织金妆花缎过肩通袖直身龙袍料”复制等重大科研项目。周双喜参与了“二经绞罗”和“四经绞罗”失传织锦工艺的研制工作,其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外空白,为云锦传统技艺的保护、传承作出了贡献。

年被授予“中国织锦工艺大师”称号。年被授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称号。年月被授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称号。年2月被授予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称号。年5月被江苏省政府授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大花楼织机

小花楼织机

踹布石

一丝不苟,云锦的工艺

“众所周知,中国有三大名锦:蜀锦、宋锦、云锦,蜀锦因地得名,宋锦因朝代得名,而我们云锦,因为纹样而得名。”周双喜对比了几种织锦的差异,他指出,凡有提花的织物,都可以称之为锦,而云锦则是“锦上添花”。“云锦的特点之一,是装金、装银、装孔雀羽毛,如果没有这个特点,就不能叫云锦。”

云锦的历史并没有另两者长,但在工艺上却是巅峰。

周双喜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织锦工艺所用的织机。蜀锦、宋锦所用的织机都是小花楼,而云锦用的是大花楼。简单来说,前者为帘式,大小有限,能够储存的图样信息量有限,只能织造小花纹,而后者为环形。为了便于理解,周双喜打了个比方,就好像厚厚的一本小说,才能容纳更多的字数。

在工艺上,云锦不仅前无古人,甚至后无来者,只能手工织造,难以投入机械化、自动化的批量生产。云锦使用的片金材料非常特殊,衣服上一面有金一面无金;云锦还存在珠花异色的情况,如一块料上,六朵花颜色各不相同;每个织造师的作品也各不相同。个性鲜明、颜色丰富、珠花异色的装花特点,这些都是目前的机器难以达成的。

“其实织锦也给中国文化很大的影响,贡献了很多成语。比如一丝不苟,我们在织造的时候,即使步骤繁琐,也不能有一根丝线出问题;又比如,我们织造的衣服其实是量体后,分片制造出来,最后再缝在一起,两半对襟部分还能对上,为什么呢?皇帝是天子,皇帝的衣服就是天艺,不同片能够完美地结合,当然是天衣无缝。”

元代团窠立鸟织金锦大袖袍

复原万历云锦龙袍

材料与染料

锦上添花,云锦的诞生

“在普通的锦缎上再加上金银、花纹,就是‘锦上添花’,这说的正是我们云锦。它是一座里程碑,从成语上看,锦上添花之后还能有什么呢?再也没有了。”

根据周双喜介绍,云锦从元代开始出现。出生于蒙古草原的元朝皇帝有着区别于中原王朝的审美,他们想在织锦的基础上装金银,于是云锦应运而生。但当时的云锦还没有彩,比较原始。周双喜曾经去过内蒙古考察,看到当地许多出土物都只是织金织银的,当地的蒙古语并不称之为“锦”,而是叫“纳石失”,实际上这是波斯语词汇Nasich的音译,意即织金锦。

元朝被明朝取代以后,身为汉人的朱元璋接纳了前代留下的织锦,并且在织锦的基础上装彩,使得原本就华贵的云锦更加漂亮。此时的云锦,用的还是植物染料,颜色并不鲜艳,相对柔和。周双喜说,南京有个地名,叫红花地,那里便是种植红花的地方,红花就是一种天然的红染料,过去孩子们爱美,想染个红指甲,用的就是红花。万历定陵发掘后,出土了数百件织锦龙袍料,能保存如此大量的丝织物实属不易。而研究所也在年按照文物局的要求,着手复制文物,正是这个机会,让研究所的专家大师们得以亲眼目睹明代皇家织锦,周双喜在对话中,不时表露出对明代织锦的赞叹。

康乾盛世,云锦的盛世

时至清朝,皇室沿袭了明代的部分服饰传统。在颜色上,以绛红、明黄、石青为主,不同颜色对应不同场合、不同用途。明清两朝在服饰制度上,也有一定共同点。

如文武官员皆有补子,以鸟兽区分文武,这也是“衣冠禽兽”一词的由来。“这个词过去并不是骂人的,但因为后来朝廷的官员变得腐败,老百姓恨他们,这个词就有了贬义。”周双喜解释道。

又如服饰形制的不同,背后所指的是对应的等级秩序,任何人不得逾越身份界限去穿着衣物。皇帝龙袍上有十二章,有佛教八宝法器,龙也是五爪的;而王子的袍服上,龙只有四爪,这就只能叫蟒袍;再次一点,衣服上的龙就只剩三爪。说到这里,周双喜还强调了一下,若是这样的龙爪里有江山,肯定只有一半。

但在样式上,清朝的龙袍也相对明朝有一定发展变化:清朝龙袍的附件更多,而且集成了许多顶尖的制造工艺,如花边、衣袖上的纹样等;矿物染料的引入,使得龙袍色泽更加鲜艳;龙的纹样也变了,学者们也可以依此为出土的龙袍断代。

康乾盛世,不仅是清朝的顶峰,也是云锦的盛世,南京全城有3万台织机,30万从业者,云锦的制造工艺也达到巅峰状态。而嘉庆以后,尤其咸丰年间,云锦的产量和质量均有所下降。对此,周双喜也说:“一个朝代国力的盛衰变化,也能从袍子上看出来。”

八宝立水

服饰与等级制度

龙袍十二章

模型所呈现的染色生产流程

明黄色缎绣彩云金龙纹男夹朝袍(清同治帝龙袍)

明黄色缎绣彩云金龙纹男夹朝袍(清同治帝龙袍)

明黄色缎绣彩云金龙纹男夹朝袍(清同治帝龙袍)

江宁织造,云锦的组织

“‘组织’这个词,最早也是用在纺织业,本意就是将纱线纺在一起。”

江宁织造这个名称,对于熟悉南京历史或《红楼梦》的朋友来讲,并不陌生,因为曹雪芹家族祖孙三代四人都负责江宁织造。江宁织造是一座府衙,是朝廷设立的、专门管理云锦织户的组织。

“江宁织造要织户织龙袍,往往要宫廷画师先画好纹样,然后按照纹样给织户进行分工。”周双喜所说的这种织造流程,实际上仍为今天的云锦织造所用,而他还透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江宁织造,也是一个情报机构,里面的人可以随时向皇帝打小报告;收到密函后,皇帝自然对当地的情况了如指掌,但他一般也不插手去管。

后来,曹雪芹家被抄,有一部分原因与云锦的衰败有关。由于长年接待,账本上出现了亏空,这也就导致朝廷迁怒于曹家。而康乾盛世以后,清朝国力日渐衰微,国力衰了,花在云锦上的资金也就少了,织户工人们自然就开始偷工减料,甚至于还出过龙袍掉色的情况。曹家的衰败,织户们的生活水平下降,晚清的风雨飘摇,还有云锦的下坡路,这些历史,即便是今天听起来,也不禁让人惋惜。

前程似锦,云锦的复兴

明黄色缎绣彩云金龙纹男夹朝袍,这便是此次展出的同治龙袍的全称,是不是有些拗口以及太长难记呢?实际上,在民国以前,无论是翻开小说《红楼梦》,还是打开历史书,里面所记载的云锦产品,都带着一个字数超长的名。清亡以后,民国的人们就觉得这类织物名称太繁琐,且无统称,于是根据云锦本身纹样多云的特点,统一称其为“云锦”。

而与繁琐名称一起进入历史的,还有种种封建的繁文缛节,森严的等级制度瓦解以后,与之对应的服饰形制也就慢慢消亡了。清朝末年,自顾不暇的朝廷,自然也管不上作为官办产业的云锦织造。到了民国,没有皇帝,龙袍和补子的市场就不存在了,云锦织工们更要自谋出路了。好在当时还有些官员富人,仍旧穿着锦缎的衣服,于是老织工们纷纷做起了为官富人家定做衣服的生意。只不过,此时的锦缎衣,再也没有了显眼的纹样,所有的纹样都成了暗纹。

云锦博物馆

建国六十周年献礼《万寿中华》巨型龙船迎着红日前进,寓意国力蒸蒸日上,56只仙鹤象征56个民族紧密团结。

然而,云锦织造的老行当,并未就此没落。年以后,政府先后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恢复和保护云锦,还成立专门的研究工作组。进入2世纪,南京云锦正式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与人们对传统文化重视程度的提高,云锦织造行业也蒸蒸日上。说到这里,周双喜又不禁流露出对形势的感慨,他也希望,在未来的几年,自己能够看到,云锦得以复兴的那一天。

I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和摘自:《东方文化周刊》年第5期P68-73页。图片来源网上。○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与我们联系,立即删除。

I商务合作:ying

推荐阅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592hotel.net/zzbx/9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