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言文教学小妙招”“略读课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和“小学古诗汇总容易读错的40个字音”三个教学话题。
编者按:“学贵有疑,疑则有进。”顺应形势,在线研讨;线上问答,服务教学。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抗击疫情,人人有责;网络推进教研,停课不停“研”;文字连接情怀,教研从不止步。众志成城,抱团取暖,一起相约:待到似锦开学时,一起丛中笑。第一则:关于“文言文教学”的教学小妙招
问题:
小学语文统编本教材从三年级开展安排文言文,因为之前一直使用苏教版教材,没有涉及文言文教学,能分享一些具体的教学策略吗?除了将文言文读好以外,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还有哪些目标?那在具体执教过程中,不同年级或者说不同学段的学习侧重点又有哪些不同?怎样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句子的意思呢?——提问人:城阳区天泰城学校刘倩老师解答:感谢刘老师的提问。看得出,您是一位热爱教学、善于思考、扎实细致的语文教师。关于文言文教学,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解答您提出的问题。小学文言文学习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策略就是“读”。没有大量、充分的读,文言文学习与感知就无从谈起。教师的范读更是必不可少。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把课文读通,把课文读懂,继而熟读成诵。除了“以读为本”外,还要引导学生去积累语言,延伸知识。激发、保护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也是不容忽视的。三年级刚刚接触文言文,首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建立文体概念,捕捉文言文语言的特点,四年级时,对于文言文关键词的学习要更加深入一些,例如,《王戎不取道旁李》中,“走”这个古今异义词,代词“之”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指代的内容不一样。如果说中学段的文言文学习是“知其然”,那高学段的学习就要向“知其所以然”推进,探究断句、翻译、仿写等的方法和技巧。借助注释、借助生活经验、借助插图、借助已有的汉语基础等等都是不错的办法。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学生慢慢会建立起文言文语感,有些困难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总之,文言文的教学,需要研读课标、教材和学生,不断探索,发现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取得教学成效。——解答人:城阳区天泰城学校刘玉洁老师第二则:关于明确略读教学的大的基本方向“略的是教师的教,不能略的是学生的学。”—全面把握略读教学提问:统编教材将阅读教材分为精读、略读和课外阅读三类,一线教师在执教略读课文时如何把握,既能实现略读教学目标,又不会过多的干涉学生呢?——平度市何家店学校张娜老师平度市东阁街道胜利路小学姜苏菊老师回复:在教学中该如何把握略读课文呢?年春季崔峦老师在人教版教材培训会上的讲话指出:需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建议采取几遍读的方法,如一读,读对读通,口诵心惟;二读,画画批批,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收获(可以是受到的教育启发,可以是好词佳句的理解,可以是文章的写法,可以是读书的方法),积累语言。全国小学语文教学专家沈大安先生认为:略读也就是大略地读,可以叫粗读。体现在教学上,就是不求精细、全面,但求大致理解、大致掌握即可。教学步骤也相对粗放一些,比如分三步:初读,让学生大致了解课文的意思;再读,选择一两个点,重点学一学;三读,让学生自主地、自由地阅读,重在运用阅读技能,享受阅读乐趣。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指出,略读课的设计应以大板块、大框架的设计为主,避免精读课的线性设计,教学流程不宜过细过精,要给学生留出整块的自主阅读空间。同时,教学应从阅读技能的巩固运用着眼。阅读活动前,应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标,并在阅读活动之后评价一下目标的达成。阅读活动的设计也要避免精读课的讲析,应以练习设计为主,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自主的言语实践中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这几位专家的意见是一致的,略读课文在阅读内容上应“不求甚解”,在阅读技能培养上更强调运用。略的是教师的教,不能略的是学生的学。这是大的基本方向,在这个大的方向指导下,怎样做到对略读课文教学的全面把握?要解决对略读课文教学的全面认识,至少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教学性质叶圣陶先生对略读教学早就有过精辟的阐述:“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悉了例子,只是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叶老的话清楚地表明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和延伸,它们同是阅读的基本方法和要求,虽然各自所起的作用不同,就教学而言同等重要。两种不同的阅读方法就学生的成长和实际应用作用而言,略读更具有独立阅读的性质,更贴近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需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这些同样指明了略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事实上,在信息时代,略读能够更迅速、便捷的获取更大量的需要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略读比精读具有更大的实用价值。略读课文是学生运用所学会的阅读知识,利用阅读期待进行独立阅读、理解的好材料,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重要途径。通过个性化阅读获取信息,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略读是学生独立阅读的有效尝试,个体阅读和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的主要学习方式。课堂上教师应该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和交流,当然其中也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和适时点拨,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略读课文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略读能力是学生阅读逐步走向成熟的一种标志。只要教学得法,措施有力,它的作用并不比精读课文教学小。 二、编排意图教材的编排是紧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的,略读课文的编排方式是新教材的重要亮点之一。略读课文安排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方法用于阅读实践,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阅读品质。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安排略读课文,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高,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相比其比例越来越大,分别是三年级33.33%、四年级82.86%、五年级%、六年级.17%。而且随着略读课文比例增大的同时,选读课文的比例也同时增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对略读课文教学重视程度和要求要相应提高,所花的教学时间和精力要不断的增加。任何忽视略读课文教学的行为都是与语文教学的要求相违背的。同时,如何对精读课文教得更“精”,略读课文教得更“简”,选读课文教得更“活”是对教师教学能力、教学理念和教学智慧的一次重大挑战。教师的教学要区分不同类型课文的教学目标,为了更好的达成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必须保证“两个要求三个目的”。“两个要求”指的是:一在内容上,理解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训练的重点;二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时间,重点考察把握文章大意,评价浏览,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三个目的”包括:目的之一,训练学生的略读能力。略读是一种与精读有较大差异的阅读方式方法,即“粗知大意”的阅读,粗知大意并不是降低阅读要求。要求阅读的速度更快,阅读效率更高,获取的信息量更大、更有针对性,与生活中的阅读联系的更紧密。略读能力的形成与精读能力的培养一样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个人的潜心努力和长期的实践磨炼。目的之二,是在训练学生略读能力的同时也在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独立阅读能力重点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以及良好的独立思考的品质。要求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摸索符合个性的读书方法。目的之三,是帮助我们确定精读课文的训练重点。略读课文前面都有一段导语,这段导语有两大作用:一是帮助把握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二是通过它倒回去推测出精读课文教学重点的重要依据。在精读与略读课文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更趋一致,联系更加紧密。三、教学范式基于精读课文的迁移设计。“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叶圣陶)充分体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略读课文有时排在单元的中间,有时排在单元的末尾。这样编排的目的不仅迁移学生在精读课文习得的阅读方法与人文内涵,还让略读课文发挥其总结与延伸的作用。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每个单元由一篇篇不同的文章组成,它们相对独立但又互有关联,作为一个整体存在。教学中不能彼此孤立,应该瞻前顾后,有机融合。尤其是排在单元中间或末尾的略读课文,更应该发挥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对略读课文的地位、作用及教学规范引起充分的重视。基本思路:复习导入,揭题存疑:如:《白杨》《成全一棵树》(精读课文不一定是本单元的)。研读课文,迁移方法:在精读课文中渗透了阅读方法,在学习略读课文中简单回顾这些阅读方法,运用阅读方法自学,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拓展阅读,适度延伸:阅读相关主题相关写法的文章,进一步运用阅读方法,拓展学生阅读视野,发展学生阅读能力。(二)质疑解疑式设计。这是“方法迁移式”的变式,教学步骤与之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在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是让学生提出不懂或者值得探究的问题,师生一道筛选出或整合为一两个、两三个问题,作为全班共同学习、探究的目标。在精读课中也经常采用质疑解疑模式,但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往往相机把课文的重点词句拎出来,通过精心的设问,引导他们细致的“咬嚼”和深入的“解悟”,并把有感情朗读巧妙地、和谐地穿插其中。略读课则应减少设问和穿插,重在交流学习的收获并进行适当评价。基本思路:提出问题,整合问题;自读自悟,合作探究;交流学习,点拨评价;激发情趣,拓展阅读。(三)比较式教学设计。同一内容不同作者作品的比较。泰戈尔的《纸船》和冰心的《纸船》同一主题不同作品的比较。《金色的鱼钩》和《三人行》、《母鸡》《我的母亲》同一内容不同题材的比较。《三人行》和《长征》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的比较。老舍《祥子买车》《我的母亲》、张丽钧《你还活着吗》《捐赠天堂》不要把已学课文仅仅当作导入新课的例子,要引导学生从内容、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阅读,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基本思路:以旧带新,导入新课;初读比较,感知内容;细读推敲,感悟表达;总结提炼,拓展阅读。(四)基于课前导读的教学设计。课前导读是课文教学落实单元要素的重要提示,也是一篇解读略读课文的“落脚点”。我们要积极发挥课前导读的作用,培养学生根据教材提出的问题进行阅读的意识。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1课《小岛》,课前导读提示“结合资料,了解我国守岛部队的生活,说说你对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理解”,你就会明白,此文的要素是引导学生结合我国守岛部队的生活资料,去体会海岛战士艰苦奋斗的精神、乐观向上的态度和热爱海岛热爱祖国的情怀,文中的将军为此而深怀敬意(这也是课文最后一段的含义)。基本思路: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快速默读,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细读导读,明确问题:这篇课文怎么学呢?看一看课前导读。然后围绕导读自读自悟。深化感悟,拓展延伸:或进行总结,或质疑问难,或结合实际谈感受;或拓展阅读,或进行表达训练。总之,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是多种多样的,在一个单元的略读课文教学中要从学情出发灵活选择,可以几篇课文选择同一种策略,也可以一篇课文选择一种策略,甚至可以组合几种策略等多种形式和方法,只要对学生学习和成长有利都是好的策略。略读课文应是“教”略而“学”不略,教师的“教”应尽量地略,学生的学要尽量地“丰”,以求最大限度地扩张课堂,拓展课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提问教师反思:感谢姜老师能抽出宝贵的时间,对我得疑惑做出细致全面的解答。看到长长的一段文字备受感动,再细细读来,姜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了略读教学的一些策略,举出详细案例讲解略读的运用令我茅塞顿。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快速默读,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细读导读,明确问题:这篇课文怎么学呢?看一看课前导读。然后围绕导读自读自悟。深化感悟,拓展延伸:或进行总结,或质疑问难,或结合实际谈感受;或拓展阅读,或进行表达训练。记住姜老师简洁的总结,相信年轻教师和我一样对略读教学都有了明确的思路。如果精读是理论,那略读就是实践。所谓实践出真知,由此看来略读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总之,科学地掌握略读教学措施,使它与精读和课外阅读实现“无缝对接”,让学生在略读课文中也能开出别样的花,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第三则:统编教材1-6年级古诗中最容易读错的40个字音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正音/郭学萍
1.解(jiě)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一上)
解落:吹落,散落。
2.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yīn)照水爱晴柔。(一下)
树阴:树木枝叶在日光下形成的阴影,也称“树荫”。
3.遥知不是雪,为(wèi)有暗香来。(二上)
为:因为。
4.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yìng)人。(二上)
应:回应,应答,理睬。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yě)。(二上)
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见(xiàn)牛羊。
6.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白云生处有人家。(三上)
斜:古读(xiá),倾斜,偏。
7.知有儿童挑(tiǎo)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三上)
挑:用细长的物件拨弄,逗引。
8.江南好,风景旧曾谙(ān)。(三下)
谙:熟悉。
9.返景(yǐng)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四上)
返景,同“返影”,指夕阳返照的光。
10.梅雪争春未肯降(xiáng),骚人搁笔费评章。(四上)
降:服输
11.嫦娥应(yīng)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四上)
应悔:是揣度之词,想必悔恨。
12.日长篱落无人过,惟(wéi)有蜻蜓蛱蝶飞。(四下)
惟:单,只。蛱:读jiá。
13.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lǜ)未成阴。(四下)
新绿:初春草木显现的嫩绿色。
14-16.最喜小儿亡(wú)赖,溪头卧剥(bō)莲蓬(péng)。(四下)
亡赖:同“无赖”,指顽皮、淘气。
剥莲蓬:去掉莲蓬的外皮。
17.欲将轻骑(qí)逐,大雪满弓刀。(四下)
轻骑:装备轻便而行动快速的骑兵。骑:骑兵。
18.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liú)清气满乾坤。(四下)
留:留住,留下。
19-20.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jiè)秋风。(五上)
垂緌: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深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课文中的绞丝旁是简写。我电脑打不出来,同学们书写时一律以教材为准。)
藉:凭借。
21-22.七夕今宵(xiāo)看碧霄(xiāo),牵牛织女渡河桥。(五上)
今宵:今夜。
碧霄:碧蓝的天空。霄:云。
23-24.九州生气恃(shì)风雷,万马齐喑(yīn)究可哀。(五上)
恃:依靠。喑:沉默,不说话。
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wèi)有源头活水来。(五上)
为:因为。
26.童孙未解供(gòng)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五下)
供:从事,参加。
27.敲成玉磬(qìng)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五下)
磬:古代打击乐器,多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
玻璃: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28.草满池塘水满陂(bēi),山衔落日浸寒漪。(五下)
陂:池岸。
29.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cháng)。(五下)
裳:古代指裙子。
30.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五下)
唯:只。
31.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xiàn)(六上)
见:同“现”,显现,出现。
32-3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xié)……待到重阳日,还(huán)来就菊花。(六上)
斜:倾斜,偏。
还:返。
34.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shuāi)(六上)
衰:指人的鬓发稀疏脱落。
3.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xié)。(六下)
斜:歪斜,歪扭。
36.盈盈一水间(jiān),脉脉不得语。(六下)
间:之间,相间隔。
37.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shuāi)。(六下)
衰:凋落,凋谢。
38.今我来思,雨(yù)雪霏霏。(六下)
雨雪:下雪。
39.京口瓜洲一水间(jiān),钟山只隔数重山。(六下)
间:之间,相间隔。
关于“文言文教学小妙招”“略读课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和“小学古诗汇总容易读错的40个字音”三个教学话题。
编者按:“学贵有疑,疑则有进。”顺应形势,在线研讨;线上问答,服务教学。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抗击疫情,人人有责;网络推进教研,停课不停“研”;文字连接情怀,教研从不止步。众志成城,抱团取暖,一起相约:待到似锦开学时,一起丛中笑。第一则:关于“文言文教学”的教学小妙招
问题:
小学语文统编本教材从三年级开展安排文言文,因为之前一直使用苏教版教材,没有涉及文言文教学,能分享一些具体的教学策略吗?除了将文言文读好以外,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还有哪些目标?那在具体执教过程中,不同年级或者说不同学段的学习侧重点又有哪些不同?怎样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句子的意思呢?——提问人:城阳区天泰城学校刘倩老师解答:感谢刘老师的提问。看得出,您是一位热爱教学、善于思考、扎实细致的语文教师。关于文言文教学,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解答您提出的问题。小学文言文学习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策略就是“读”。没有大量、充分的读,文言文学习与感知就无从谈起。教师的范读更是必不可少。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把课文读通,把课文读懂,继而熟读成诵。除了“以读为本”外,还要引导学生去积累语言,延伸知识。激发、保护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也是不容忽视的。三年级刚刚接触文言文,首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建立文体概念,捕捉文言文语言的特点,四年级时,对于文言文关键词的学习要更加深入一些,例如,《王戎不取道旁李》中,“走”这个古今异义词,代词“之”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指代的内容不一样。如果说中学段的文言文学习是“知其然”,那高学段的学习就要向“知其所以然”推进,探究断句、翻译、仿写等的方法和技巧。借助注释、借助生活经验、借助插图、借助已有的汉语基础等等都是不错的办法。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学生慢慢会建立起文言文语感,有些困难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总之,文言文的教学,需要研读课标、教材和学生,不断探索,发现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取得教学成效。——解答人:城阳区天泰城学校刘玉洁老师第二则:关于明确略读教学的大的基本方向“略的是教师的教,不能略的是学生的学。”—全面把握略读教学提问:统编教材将阅读教材分为精读、略读和课外阅读三类,一线教师在执教略读课文时如何把握,既能实现略读教学目标,又不会过多的干涉学生呢?——平度市何家店学校张娜老师平度市东阁街道胜利路小学姜苏菊老师回复:在教学中该如何把握略读课文呢?年春季崔峦老师在人教版教材培训会上的讲话指出:需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建议采取几遍读的方法,如一读,读对读通,口诵心惟;二读,画画批批,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收获(可以是受到的教育启发,可以是好词佳句的理解,可以是文章的写法,可以是读书的方法),积累语言。全国小学语文教学专家沈大安先生认为:略读也就是大略地读,可以叫粗读。体现在教学上,就是不求精细、全面,但求大致理解、大致掌握即可。教学步骤也相对粗放一些,比如分三步:初读,让学生大致了解课文的意思;再读,选择一两个点,重点学一学;三读,让学生自主地、自由地阅读,重在运用阅读技能,享受阅读乐趣。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指出,略读课的设计应以大板块、大框架的设计为主,避免精读课的线性设计,教学流程不宜过细过精,要给学生留出整块的自主阅读空间。同时,教学应从阅读技能的巩固运用着眼。阅读活动前,应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标,并在阅读活动之后评价一下目标的达成。阅读活动的设计也要避免精读课的讲析,应以练习设计为主,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自主的言语实践中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这几位专家的意见是一致的,略读课文在阅读内容上应“不求甚解”,在阅读技能培养上更强调运用。略的是教师的教,不能略的是学生的学。这是大的基本方向,在这个大的方向指导下,怎样做到对略读课文教学的全面把握?要解决对略读课文教学的全面认识,至少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教学性质叶圣陶先生对略读教学早就有过精辟的阐述:“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悉了例子,只是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叶老的话清楚地表明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和延伸,它们同是阅读的基本方法和要求,虽然各自所起的作用不同,就教学而言同等重要。两种不同的阅读方法就学生的成长和实际应用作用而言,略读更具有独立阅读的性质,更贴近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需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这些同样指明了略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事实上,在信息时代,略读能够更迅速、便捷的获取更大量的需要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略读比精读具有更大的实用价值。略读课文是学生运用所学会的阅读知识,利用阅读期待进行独立阅读、理解的好材料,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重要途径。通过个性化阅读获取信息,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略读是学生独立阅读的有效尝试,个体阅读和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的主要学习方式。课堂上教师应该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和交流,当然其中也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和适时点拨,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略读课文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略读能力是学生阅读逐步走向成熟的一种标志。只要教学得法,措施有力,它的作用并不比精读课文教学小。 二、编排意图教材的编排是紧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的,略读课文的编排方式是新教材的重要亮点之一。略读课文安排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方法用于阅读实践,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阅读品质。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安排略读课文,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高,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相比其比例越来越大,分别是三年级33.33%、四年级82.86%、五年级%、六年级.17%。而且随着略读课文比例增大的同时,选读课文的比例也同时增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对略读课文教学重视程度和要求要相应提高,所花的教学时间和精力要不断的增加。任何忽视略读课文教学的行为都是与语文教学的要求相违背的。同时,如何对精读课文教得更“精”,略读课文教得更“简”,选读课文教得更“活”是对教师教学能力、教学理念和教学智慧的一次重大挑战。教师的教学要区分不同类型课文的教学目标,为了更好的达成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必须保证“两个要求三个目的”。“两个要求”指的是:一在内容上,理解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训练的重点;二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时间,重点考察把握文章大意,评价浏览,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三个目的”包括:目的之一,训练学生的略读能力。略读是一种与精读有较大差异的阅读方式方法,即“粗知大意”的阅读,粗知大意并不是降低阅读要求。要求阅读的速度更快,阅读效率更高,获取的信息量更大、更有针对性,与生活中的阅读联系的更紧密。略读能力的形成与精读能力的培养一样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个人的潜心努力和长期的实践磨炼。目的之二,是在训练学生略读能力的同时也在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独立阅读能力重点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以及良好的独立思考的品质。要求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摸索符合个性的读书方法。目的之三,是帮助我们确定精读课文的训练重点。略读课文前面都有一段导语,这段导语有两大作用:一是帮助把握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二是通过它倒回去推测出精读课文教学重点的重要依据。在精读与略读课文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更趋一致,联系更加紧密。三、教学范式基于精读课文的迁移设计。“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叶圣陶)充分体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略读课文有时排在单元的中间,有时排在单元的末尾。这样编排的目的不仅迁移学生在精读课文习得的阅读方法与人文内涵,还让略读课文发挥其总结与延伸的作用。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每个单元由一篇篇不同的文章组成,它们相对独立但又互有关联,作为一个整体存在。教学中不能彼此孤立,应该瞻前顾后,有机融合。尤其是排在单元中间或末尾的略读课文,更应该发挥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对略读课文的地位、作用及教学规范引起充分的重视。基本思路:复习导入,揭题存疑:如:《白杨》《成全一棵树》(精读课文不一定是本单元的)。研读课文,迁移方法:在精读课文中渗透了阅读方法,在学习略读课文中简单回顾这些阅读方法,运用阅读方法自学,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拓展阅读,适度延伸:阅读相关主题相关写法的文章,进一步运用阅读方法,拓展学生阅读视野,发展学生阅读能力。(二)质疑解疑式设计。这是“方法迁移式”的变式,教学步骤与之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在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是让学生提出不懂或者值得探究的问题,师生一道筛选出或整合为一两个、两三个问题,作为全班共同学习、探究的目标。在精读课中也经常采用质疑解疑模式,但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往往相机把课文的重点词句拎出来,通过精心的设问,引导他们细致的“咬嚼”和深入的“解悟”,并把有感情朗读巧妙地、和谐地穿插其中。略读课则应减少设问和穿插,重在交流学习的收获并进行适当评价。基本思路:提出问题,整合问题;自读自悟,合作探究;交流学习,点拨评价;激发情趣,拓展阅读。(三)比较式教学设计。同一内容不同作者作品的比较。泰戈尔的《纸船》和冰心的《纸船》同一主题不同作品的比较。《金色的鱼钩》和《三人行》、《母鸡》《我的母亲》同一内容不同题材的比较。《三人行》和《长征》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的比较。老舍《祥子买车》《我的母亲》、张丽钧《你还活着吗》《捐赠天堂》不要把已学课文仅仅当作导入新课的例子,要引导学生从内容、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阅读,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基本思路:以旧带新,导入新课;初读比较,感知内容;细读推敲,感悟表达;总结提炼,拓展阅读。(四)基于课前导读的教学设计。课前导读是课文教学落实单元要素的重要提示,也是一篇解读略读课文的“落脚点”。我们要积极发挥课前导读的作用,培养学生根据教材提出的问题进行阅读的意识。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1课《小岛》,课前导读提示“结合资料,了解我国守岛部队的生活,说说你对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理解”,你就会明白,此文的要素是引导学生结合我国守岛部队的生活资料,去体会海岛战士艰苦奋斗的精神、乐观向上的态度和热爱海岛热爱祖国的情怀,文中的将军为此而深怀敬意(这也是课文最后一段的含义)。基本思路: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快速默读,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细读导读,明确问题:这篇课文怎么学呢?看一看课前导读。然后围绕导读自读自悟。深化感悟,拓展延伸:或进行总结,或质疑问难,或结合实际谈感受;或拓展阅读,或进行表达训练。总之,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是多种多样的,在一个单元的略读课文教学中要从学情出发灵活选择,可以几篇课文选择同一种策略,也可以一篇课文选择一种策略,甚至可以组合几种策略等多种形式和方法,只要对学生学习和成长有利都是好的策略。略读课文应是“教”略而“学”不略,教师的“教”应尽量地略,学生的学要尽量地“丰”,以求最大限度地扩张课堂,拓展课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提问教师反思:感谢姜老师能抽出宝贵的时间,对我得疑惑做出细致全面的解答。看到长长的一段文字备受感动,再细细读来,姜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了略读教学的一些策略,举出详细案例讲解略读的运用令我茅塞顿。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快速默读,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细读导读,明确问题:这篇课文怎么学呢?看一看课前导读。然后围绕导读自读自悟。深化感悟,拓展延伸:或进行总结,或质疑问难,或结合实际谈感受;或拓展阅读,或进行表达训练。记住姜老师简洁的总结,相信年轻教师和我一样对略读教学都有了明确的思路。如果精读是理论,那略读就是实践。所谓实践出真知,由此看来略读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总之,科学地掌握略读教学措施,使它与精读和课外阅读实现“无缝对接”,让学生在略读课文中也能开出别样的花,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第三则:统编教材1-6年级古诗中最容易读错的40个字音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正音/郭学萍
1.解(jiě)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一上)
解落:吹落,散落。
2.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yīn)照水爱晴柔。(一下)
树阴:树木枝叶在日光下形成的阴影,也称“树荫”。
3.遥知不是雪,为(wèi)有暗香来。(二上)
为:因为。
4.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yìng)人。(二上)
应:回应,应答,理睬。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yě)。(二上)
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见(xiàn)牛羊。
6.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白云生处有人家。(三上)
斜:古读(xiá),倾斜,偏。
7.知有儿童挑(tiǎo)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三上)
挑:用细长的物件拨弄,逗引。
8.江南好,风景旧曾谙(ān)。(三下)
谙:熟悉。
9.返景(yǐng)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四上)
返景,同“返影”,指夕阳返照的光。
10.梅雪争春未肯降(xiáng),骚人搁笔费评章。(四上)
降:服输
11.嫦娥应(yīng)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四上)
应悔:是揣度之词,想必悔恨。
12.日长篱落无人过,惟(wéi)有蜻蜓蛱蝶飞。(四下)
惟:单,只。蛱:读jiá。
13.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lǜ)未成阴。(四下)
新绿:初春草木显现的嫩绿色。
14-16.最喜小儿亡(wú)赖,溪头卧剥(bō)莲蓬(péng)。(四下)
亡赖:同“无赖”,指顽皮、淘气。
剥莲蓬:去掉莲蓬的外皮。
17.欲将轻骑(qí)逐,大雪满弓刀。(四下)
轻骑:装备轻便而行动快速的骑兵。骑:骑兵。
18.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liú)清气满乾坤。(四下)
留:留住,留下。
19-20.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jiè)秋风。(五上)
垂緌: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深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课文中的绞丝旁是简写。我电脑打不出来,同学们书写时一律以教材为准。)
藉:凭借。
21-22.七夕今宵(xiāo)看碧霄(xiāo),牵牛织女渡河桥。(五上)
今宵:今夜。
碧霄:碧蓝的天空。霄:云。
23-24.九州生气恃(shì)风雷,万马齐喑(yīn)究可哀。(五上)
恃:依靠。喑:沉默,不说话。
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wèi)有源头活水来。(五上)
为:因为。
26.童孙未解供(gòng)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五下)
供:从事,参加。
27.敲成玉磬(qìng)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五下)
磬:古代打击乐器,多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
玻璃: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28.草满池塘水满陂(bēi),山衔落日浸寒漪。(五下)
陂:池岸。
29.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cháng)。(五下)
裳:古代指裙子。
30.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五下)
唯:只。
31.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xiàn)(六上)
见:同“现”,显现,出现。
32-3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xié)……待到重阳日,还(huán)来就菊花。(六上)
斜:倾斜,偏。
还:返。
34.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shuāi)(六上)
衰:指人的鬓发稀疏脱落。
3.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xié)。(六下)
斜:歪斜,歪扭。
36.盈盈一水间(jiān),脉脉不得语。(六下)
间:之间,相间隔。
37.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shuāi)。(六下)
衰:凋落,凋谢。
38.今我来思,雨(yù)雪霏霏。(六下)
雨雪:下雪。
39.京口瓜洲一水间(jiān),钟山只隔数重山。(六下)
间:之间,相间隔。
40.卜算子·送鲍(bào)浩然之浙东(六下)
鲍浩然:人名,生平不详。
▼
本号为学术研究和传播,不涉及商业,如有侵权请告知素材综合整理自青岛市小学语文网络教研、长辫子老师的创意写作坊等网络资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号为学术研究和传播,不涉及商业,如有侵权请告知素材综合整理自青岛市小学语文网络教研、长辫子老师的创意写作坊等网络资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