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中医人,周光白。
今天,我想和你聊一张古方。我把它比喻成,除水湿之气最“直接”的方子。
为啥说最“直接”啊?
我问你,这一盆水,你想给它弄没,怎么做最快?
加温蒸发吗?当然不是。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倒掉。
而今天我们说这张方子,恰有“倒掉”湿气的神采。你说它算不算最直接呢?
来吧,闲言少叙,你先听我讲一个故事。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当时是59岁,是一个干部。
怎么回事呢?就是头晕眼花,一天到晚迷迷糊糊。最近这半个月,症状不断加重。而且,他还明显发现,自己的肢体,尤其是双下肢浮肿,动不动还发麻。那个浮肿,一按一个坑,和正常人完全不同。
另外,他还觉得自己胸闷、心悸,有时候气短乏力。至于说腰膝酸软、多梦、食欲不振,这些都是小问题了,他早已习以为常。
由于他这个人身体比较胖,医院查了一个血。这一查,果然发现,他的血脂和胆固醇都偏高。
这可怎么办呢?吃西药降血脂吗?这时候有人建议,不如先看看中医。如果用中医药的办法能改善,那最好。不行,再说别的办法。
于是,此人看中医。
刻诊,患者脉沉细,舌苔薄白。
了解到患者的一般情况后,医家书方一首。但见——
茵陈,泽泻,茯苓,猪苓,白术,桂枝。
所有这些,水煎服,每日一剂。
结果,这个患者前后一共服用了30剂,头晕迷糊的现象完全消失,心悸、胸闷、肢体浮肿麻木也大为改善,几乎感觉不到。再查血脂和胆固醇,都有明显下降。对这样的结果,患者非常满意。
其实,此人的最大问题就是有痰湿之邪。
湿邪上犯于心,于是心悸心慌。湿邪粘滞,阻遏气机,于是患者胸闷。湿邪困脾,所以患者食欲不好。
要想解决患者的问题,关键就是化解体内的湿气。
怎么化?
方中,泽泻利水除湿。茯苓健脾利水。猪苓是利水湿的专药。白术健脾燥湿。桂枝,温阳化气,让湿邪在阳气的蒸腾鼓动下,更快地消散排解。茵陈,也是清湿热的常用药。
你会发现,这个方子,除了白术和茯苓有一些健脾的作用外,其它的几味,就扮演了一个“搬运工”的角色。它们只做一件事儿,这就是把患者体内的水湿之气“倒掉”:利水,利小便,打开水湿的排泄通道。
它,就是五苓散,一张可以“倒掉”湿气的方子。我们再把它的主治说一下:一个是蓄水证,患者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或者入水即吐,舌苔白,脉浮。第二个是痰饮,患者目眩、短气而咳、吐涎沫、脐下悸动。第三个是水湿内停,患者水肿、腹泻、小便不利等。
医案里,加入了茵陈。茵陈是利湿热的药。这实际上组成了所谓茵陈五苓散。它也是在五苓散的基础上,变化来的。
生活中,为水湿之气缠身的人很多。你看上面这个案例,患者主要表现是高血脂、头晕目眩、脑子不清醒。有的呢,则是下肢明显浮肿,身材偏胖。还有的呢,是胃里头有振水声,食欲下降,走到哪肚子里都哗啦哗啦直响。也有的人,浑身虚胖,一动弹一身汗,苔白腻水滑。
这种情况,我们要考虑化利水湿之气。以五苓散为代表的这类经方,很值得重视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