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复习middot胃与十二指肠

胃与十二指肠疾病

四、消化性溃疡(内科)

1.病因:

胃酸和胃蛋白酶(PH)、幽门螺杆菌感染(HP)、药物(NSAIDS、糖皮质激素、氯吡格雷、化疗药物等)、遗传易感性、胃排空障碍、其他。

2.表现:

(1)典型临床表现:慢性、周期性、节律性、抑酸剂可缓解疼痛。

(2)并发症:出血(最常见)、穿孔、梗阻、癌变(十二指肠溃疡不癌变,胃溃疡癌变率在1%左右,癌变常发生在溃疡边缘)。

(3)检查:

①胃镜+活检:确诊消化性溃疡的首选检查方法。

②钡餐检查:龛影是确诊消化性溃疡的直接征象。

③幽门螺杆菌检查:包括侵入性(快速尿素酶试验、组织学检查、幽门螺杆菌培养)+非侵入性(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血清学检查)。快速尿素酶试验为侵入性检查首选,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为HP根治治疗后复查首选。

④胃液分析和血清胃泌素测定;

⑤粪便隐血。

3.治疗:

(1)一般治疗

(2)根除幽门螺杆菌:

PPI或胶体铋剂

抗菌药物

奥美拉唑20mgbid×7天

克拉霉素mgbid×7天

枸橼酸铋钾mgbid×7天

阿莫西林mgbid×7天

甲硝唑mgbid×7天

以上任选1种

以上任选2种

(3)根除幽门螺杆菌后的抗溃疡治疗:

十二指肠溃疡:PPI常规剂量,qd,总疗程2~4周,或H2RA常规剂量,疗程4~6周;

胃溃疡:PPI常规剂量,qd,总疗程4~6周,或H2RA常规剂量,疗程6~8周。

(4)根除幽门螺杆菌后复查胃镜:根除治疗结束后至少4周,且在检查前应停用PPI或铋剂2周。

(5)抑酸药物:H2RA、PPI(作用最强、最持久)。

胃黏膜保护剂:硫糖铝、枸橼酸铋钾、前列腺素类药(用于NSAIDS溃疡的预防,可收缩子宫,孕妇忌用)。

4.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比较

十二指肠溃疡

胃溃疡

好发部位

球部(前壁较常见)

胃角和胃窦小弯

发病机理

侵袭因素增强

黏膜屏障保护因素减弱

与应激关系

明显

不明显

HP检出率

90%~%

80%~90%

腹痛规律

餐前痛→进餐后缓解→餐后2~4小时再痛

餐后1小时疼痛→1~2小时逐渐缓解→下次进餐再痛

腹痛特点

饥饿痛,夜间痛多见,节律性疼痛多见

进食痛,夜间痛少见,节律性疼痛少见

癌变

不癌变

1%左右

复发率

5.特殊类型的消化性溃疡:

复合溃疡:胃与十二指肠均有活动性溃疡,男性多见,幽门梗阻发生率高;

幽门管溃疡:高泌酸、疼痛节律不明显、易出血、梗阻、穿孔、抗酸剂无效、需手术治疗;

球后溃疡:

巨大溃疡:直径>50px,常有NSAIDS服用史,多见于老年人,常位于后壁,易穿孔;

老年人溃疡:胃溃疡多见,多位于胃体上部,巨大溃疡多见,易误诊为胃癌;

儿童期溃疡:

无症状性溃疡:15%消化性溃疡无症状,以消化道出血、穿孔为首发症状;

胃泌素瘤:肿瘤小,生长缓慢,半数为恶性,基础胃酸分泌过度,常伴腹泻,常规治疗无效。溃疡位置不典型,易出血、穿孔、梗阻、复发。

6.历年真题

男,53岁。上腹胀痛10余年,多于饭后约30分钟加重。半年来上腹痛加重,伴反酸,间断呕吐胃内容物。吸烟15年,饮白酒10年,每日约半斤,患者的病变最可能位于():

A十二指肠球部

B胃窦

C胃体

D贲门

E胃底

答案:B

五、消化性溃疡(外科)

1.胃的解剖与生理

(1)胃前静脉是手术中区分胃幽门与十二指肠的标志。

(2)胃的韧带

(3)胃的血管和淋巴引流

(4)胃的神经:交感神经抑制胃的运动和分泌;副交感神经增强胃的运动和分泌。

(5)胃底(幽门胃底区U区Upper):主细胞、壁细胞、黏液细胞、嗜银细胞;

胃体(胃体区M区Middle):主细胞、壁细胞、黏液细胞;

胃窦(胃窦幽门区L区Lower):G细胞、黏液细胞。

主细胞:胃蛋白酶原;壁细胞:盐酸、内因子;G细胞:促胃液素。

(6)胃的运动与分泌(基础分泌和餐后分泌;头相、胃相、肠相)。

2.十二指肠的解剖

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韧带)是十二指肠与空肠分界标志。

3.消化性溃疡的手术治疗

BillrothI式和II式的比较

BillrothI

BillrothII

方式

胃切除后,残胃与十二指肠直接吻合

胃切除后,十二指肠残端封闭,残胃与空肠上段吻合

优点

仅一个吻合口,操作简单

接近正常解剖生理

术后因胃肠功能紊乱引起的并发症少

切除足够胃体而不至于胃空肠吻合口张力过大

术后溃疡复发率低

缺点

球部炎症水肿较重、瘢痕粘连时不能采用

为避免张力过大切除胃较少导致复发

胃酸高的十二指肠溃疡不适用

操作复杂

改变了正常的解剖生理关系

术后并发症和后遗症较多

适宜

胃溃疡

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尤其后者)

4.胃大部切除术后的并发症

(1)分类

①早期:术后胃出血、术后胃瘫、胃肠壁缺血坏死、吻合口破裂或瘘、十二指肠残端破裂、术后肠梗阻等。

②晚期:倾倒综合征、碱性反流性胃炎、溃疡复发、营养性并发症、残胃癌等。

(2)术后胃出血:包括胃肠道内出血和腹腔内出血。

①正常情况下胃大部切除术后24小时内胃管内抽出咖啡色胃液一般不超过ml。

24小时内胃出血:多为术中止血不确切;

术后4~6天:多为吻合口黏膜坏死脱落;

术后10~20天:多为吻合口缝线处感染、黏膜下脓肿腐蚀血管。

内镜可明确诊断并治疗;必要时再次手术止血。

②腹腔内出血:多为胃周围血管或胃网膜血管结扎线松脱出血。

(3)术后胃瘫:以胃排空障碍为主的综合征,多发生在术后2~3天,由禁食改为流质或半流质时。造影:残胃扩张、无张力、蠕动波少而弱,胃肠吻合口通过欠佳。需保守治疗,禁食、持续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促进胃肠蠕动药物。

(4)术后肠梗阻:

梗阻部位

呕吐物性质

治疗

吻合口梗阻

含食物,无胆汁

保守治疗无效时手术治疗

输出袢梗阻

含食物及胆汁

保守治疗无效时手术治疗

急性完全性输入袢梗阻

量少,不含胆汁

立即手术治疗

慢性不全性输入袢梗阻

大量胆汁,几乎不含食物

保守治疗无效时手术治疗

(5)倾倒综合征:因无幽门的节制功能,胃内容物排空过快,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多见于毕II式。

早期倾倒综合征

晚期倾倒综合征

发生时间

进食后半小时

进食后2~4小时

发生机制

与餐后高渗性胃内容物快速进入肠道,导致肠道内分泌细胞大量分泌血管活性物质有关

食物进入胃肠道后,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继而导致反应性低血糖,也称“低血糖综合征”

临床表现

心悸、出冷汗、乏力、面色苍白等短暂血容量不足的表现,伴恶心呕吐、腹部绞痛、腹泻

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乏力、脉搏细弱

治疗措施

饮食调整,少量多餐,避免过甜的高渗食物

严重者生长抑素治疗,手术宜慎重

饮食调整,减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

严重病例皮下注射生长抑素

(6)碱性反流性胃炎:多发生于术后数月或数年。三联症:上腹或胸骨后烧灼痛,进食加重,制酸剂无效;胆汁性呕吐,呕吐后腹痛仍旧;体重下降。多采用保护胃黏膜、调节胃动力等综合措施。

(7)残胃癌:因良性疾病胃大部切除术后5年以上。

5.急性穿孔

(1)化学性腹膜炎→化脓性腹膜炎;十二指肠溃疡穿孔90%发生于球部前壁,胃溃疡穿孔60%发生于胃小弯。

(2)表现:大多数病人既往有溃疡病病史,穿孔前数日症状加重;餐后突发上腹刀割样剧痛,迅速波及全腹;全腹压痛、反跳痛、板状腹,肠鸣音消失,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X线可见膈下游离气体。

(3)治疗:

①保守治疗:一般情况好,症状体征较轻的空腹穿孔。

②彻底性溃疡手术:选择胃大部切除术。应用于患者一般情况良好,穿孔在8小时以内或虽超过8小时但腹腔污染不重;慢性溃疡病特别是胃溃疡病,曾行内科治疗,或治疗期间穿孔;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后再次穿孔;有幽门梗阻或出血史。

③穿孔缝合术:既往无溃疡病史或有溃疡病史未经正规内科治疗,无出血、梗阻并发症;适用于穿孔超过8小时,腹腔内感染及炎症水肿明显,有大量脓性液渗出;不能耐受急诊彻底性溃疡手术者。

6.瘢痕性幽门梗阻

(1)表现:腹痛、呕吐,宿食,无胆汁,上腹部可见胃型、胃蠕动波,振水音,脱水电解质紊乱。

(2)治疗

保守治疗:胃肠减压、高渗温盐水洗胃、营养支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手术治疗:瘢痕性幽门梗阻为手术绝对适应症。

7.历年真题:

(1)区分胃幽门与十二指肠的解剖标志是():

A胃网膜右动脉

B胃短静脉

C幽门前静脉

D胃冠状静脉

E胃十二指肠动脉

答案:C

(2)胃黏膜分泌盐酸的壁细胞主要分布于():

A胃底和贲门

B胃底和胃体

C胃体和胃窦

D胃窦和幽门

E胃底和胃窦

答案:B

(3)男,55岁,胃溃疡病史5年。近1个月来症状加重,2小时前餐后突发上腹部剧痛,并扩散至全腹,诊断为胃溃疡穿孔。最佳治疗方法为():

A非手术治疗

B穿孔修补术

C全胃切除术

D胃大部切除术

E穿孔修补加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

答案:D

复习有问题,可以留言咨询。或者回复「手册」,下载《丁香园执考手册》。点击最下面的「阅读原文」,还能下载包含十年真题的掌上题库App。

执考助手

「每天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592hotel.net/zzbx/100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