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乳癌术后淋巴水肿?为什么会水肿?如果得了淋巴水肿该注意些什么呢?又该如何治疗和预防呢?乳甲科本次科普小课堂将给大家一一解答,快来围观吧~
什么是乳癌术后淋巴水肿?
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Breast-cancerrelatedlympho,BCRL)是乳腺癌治疗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据统计,接受手术及放疗的乳腺癌患者中,BCRL的发病率在5%~60%之间,它会给患者带来生理、功能、心理和经济方面的挑战,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症状分级
根据临床症状分级:
1期非持续肿胀,抬高患肢可缓解,指压凹陷性
2期抬高患肢无效,指压凹陷性/非凹陷性
3期质地硬,纤维化、脂肪沉积,皮肤增厚,角化,赘生物,毛发缺失、指甲改变,指压非凹陷性
4期橡皮肿样,伴巨大皱褶,色素沉着,非凹陷性
典型案例分析
姓名:黄xx性别:女年龄:68岁
主诉:左乳癌术后20年,左上肢肿胀不适7年
诊断:左乳癌术后左上肢淋巴水肿患者上肢周径差最大处达9.9cm,皮肤明显增厚,伴巨大皱褶,色素沉着,非凹陷性,临床不可逆,但可以通过专业全面的治疗,使上肢周径部分缩小,延缓肿胀速度,减少丹毒的发生几率。治疗前治疗1疗程后
治疗1疗程后的数值变化
淋巴水肿的影响
淋巴水肿对生活的影响:
1、当患上淋巴水肿后,患者会明显感受到患肢有沉重或肿胀感,患肢皮肤会紧绷或粗厚干燥,而且关节灵活度会降低,甚至有疼痛的感觉。
2、日常着装不方便,肿大的上肢穿不进衣袖,手表、戒指、手镯等饰品无法正常佩戴。3、造成患者活动不便,影响生活和工作能力。4、容易患上丹毒。5、容易因此产生较为严重的自卑、焦虑的负面情绪。
由于淋巴水肿的发生是由于淋巴系统造成了结构性的损伤,淋巴循环障碍引发组织水肿、炎症,纤维化和脂肪沉积等一系列病症,所以淋巴水肿不能彻底治愈。隐匿期及部分早期BCRL,经相关治疗是可以完全控制的,中重度及进展期淋巴水肿一旦发生,只能够缓解症状,延缓肿胀进程,减少丹毒发生。因此,早期诊断和评估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尤为重要。01.自身因素
(1)患者的年龄
有研究报道,年龄大于60岁,淋巴水肿发生率高,老年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淋巴管-静脉短路逐渐减少,由于新陈代谢相对较慢,淋巴功能的重建也相对较差,淋巴引流的代偿能力下降,发生水肿的几率增加。
(2)BMI(体重指数)
BMI≧30kg/m2的患者,易发生淋巴水肿。究其原因,肥胖患者自身的淋巴循环负荷较正常体重者大,而且容易发生脂肪坏死、液化及局部感染等,造成淋巴回流障碍。
02.肿瘤因素
肿瘤因素中主要涉及到淋巴结的状态,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发生率为50%,未转移的患者发生率为26.3%。
03.治疗因素
手术:有研究报道,乳房切除患者淋巴水肿的发病率要高于保乳的患者;手术范围越大,增加淋巴水肿的发生风险越高,原因在于腋窝顶部存在上肢回流淋巴系统与腋窝淋巴回流系统的交叉情况,手术当中容易切除或者损伤上肢回流淋巴管,导致术后上肢和前胸壁容易发生淋巴水肿。
放疗:有研究报道,加用放疗的患者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率可从9%上升到26%,可能与大量的放射线导致血管、淋巴管闭塞损伤有关,放疗还可导致局部肌肉纤维化从而压迫静脉和淋巴管,从而加重或引起上肢淋巴水肿。
术后伤口愈合情况:术后伤口感染或伤口愈合不好,造成感染会进一步损伤淋巴管,同时会阻碍淋巴管的重建和侧枝循环的建立。
生活中还有哪些诱因?
1、外伤:若术后上肢受外伤,可引起局部组织释放组胺,炎性因子等化学物质,影响血管通透性,进一步破坏微循环,从而加重或引起上肢淋巴水肿。如接触锐利、尖锐的物品,如厨房的道具、缝衣针、园艺植物弄破皮肤、剪腋毛时刀片割破皮肤;
2、化学刺激:患侧上肢皮肤直接接触各种化学制剂,有可能通过损伤皮肤渗透进入皮肤,引起机体组织释放相应的化学物质,损伤淋巴管,血管。
3、被宠物伤及、蚊虫叮咬等;
4、对进行过淋巴清除术的患臂进行血压测量、打针、输液、采血等;
5、患肢被过度寒冷或过热刺激;
6、过度负重:患肢用力过度,运动负荷过大,例如提举或搬运重物等重体力活动,导致患肢血液循环量增加,从而增加相应的淋巴生成量,加重淋巴回流的负担。
7、穿紧身衣,胸罩太紧,患肢带手镯、戒指、手表等;
8、高血压:血压升高使血管内物质如水、蛋白等向外渗透的总量增加,从而增加了淋巴液形成。
注意事项
1、注意发现患肢肿胀;2、患肢不能持重、劳累;3、患肢防止蚊虫叮咬,避免采血、测血压;4、患肢勿接触各种洗涤剂,若洗衣服、洗碗时戴手套;5、注意皮肤清洁卫生,沐浴后可擦油脂性护肤品,使皮肤保持湿润,防止细菌侵入皮肤皲裂及破损处;6、注意患侧手指护理,指甲不宜剪得太短,以免损伤角质层;“倒刺”不宜扯拽,应用剪刀小心剪掉;7、不戴过紧的项链和患肢的弹力手箍及其他首饰;8、患肢不宜热敷或冷敷,不宜蒸桑拿、泡温泉等;9、患肢机能锻炼宜早,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10、患肢皮肤若有破溃或突然出现红、肿、痛等感染迹象,应尽快就医,积极消炎抗感染治疗;11、注意控制体重和血压;12、患肢不宜长时间或反复做同一动作,如擦地、切菜、写字、敲键盘等;13、患肢不宜做剧烈运动或甩手等动作,可进行一些动作缓慢、柔和的锻炼,如打太极拳、八段锦等;14、当肢体感到疼痛时要休息;15、避免强烈日光照射;16、冬天要注意保暖;17、经常抬高患肢,减轻水肿;18、若已水肿注意应用弹力套袖或弹力绷带包扎,长时间行走或乘坐飞机应尤其注意;19、宜低盐、低脂饮食,限制水钠摄入量;20、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可进食富含蛋白、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21、可在家自行做患肢淋巴引流手法。往期科普推荐阅读
母乳喂养系列:母乳成分与功能
婴儿的一天
你所不知道的配方奶
母乳的储存
喝了那么多汤,为啥还是奶少?
哺乳妈妈怎么用药才安全
如何正确的选择吸奶器
如何正确使用吸奶器
哺乳妈妈必备技能之手挤奶
母乳喂养的谣言粉碎机
乳腺癌系列:乳腺癌骨转移怎么办?
手臂港-你的新选择
其他科普系列:一文读懂乳腺检查报告
你会乳房自检吗
专业团队
----------------------------------
乳腺甲状腺科简介
医院乳腺甲状腺科于年9月由重庆市抗癌协会乳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吕钢教授开始筹建,年1月正式建科;经多年发展,现已成为西南地区规模最大、实力雄厚的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甲状腺疾病的专业学科,是重庆市中医重点专科。
科室现有1个病区,编制床位51张,拥有超过每年5万人次的门诊量以及每年余人次的住院病人。门诊开设哺乳期乳腺、乳腺脓肿、浆乳、乳腺增生、产后康复及淋巴水肿等专病门诊,设有乳腺癌综合治疗室、哺乳期乳腺综合治疗室、乳癖和产后康复治疗室、乳腺炎彩超随访室、乳管镜室等,形成了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甲状腺的特色诊疗模式。自创建以来,科室秉承以患者为中心,中西医结合的执业理念,重点突出中医药治疗乳腺甲状腺疾病的特色优势,取得良好疗效。
专业人才队伍:专科现有各类医务人员60余人,其中医疗团队20余人,拥有国家级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传承人1名、硕士生导师1名、规培生导师5名、博士后1名、硕士18名,3人具有海外学习进修经历,已形成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学术思想活跃,临床、科研和教学能力并重的专业人才队伍。
中医药特色突出:在继承发扬祖国传统医学基础上,科室始终强调将中医药治疗贯穿于乳腺甲状腺疾病诊疗的全过程,发挥中医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特色,开展乳腺增生、浆细胞性乳腺炎、哺乳期期乳腺炎、乳腺甲状腺肿瘤的术后康复、甲亢、甲减、亚急性甲状腺炎、产后乳房塑性等中医特色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西医技术精湛:既能开展各种乳腺、甲状腺常规手术,也开展甲状腺乳腺微波消融术、乳房整形、乳房微创、乳房重建、单切口保乳重建+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单切口保留乳头乳晕乳房全切+前哨淋巴结活检等多种国内外最新方式的手术,成功率位居国内先进水平。
设施设备齐全:配备有国际先进的麦默通、微波消融仪、乳腺火针、超细纤维管内视镜系统、静脉港及乳腺钼靶、乳腺超声、CT、核磁共振、芯针活检、免疫荧光前哨淋巴结探测仪、定位针等诊疗设备,为广大患者提供了科学、全面、专业的服务。
科研实力雄厚:专科已逐步形成了以重庆地区为中心、向西南地区放射、在全国享有一定声誉的大型中西医结合乳腺疾病诊疗中心,承担重庆、贵州、四川、湖南、广东、北京等地区院校本专科、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及重庆周边地区医疗骨干的进修培训,是重庆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科室成员在各级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参编著作3部;参与多中心器械临床试验1项,主持省部级、厅局级科研项目13项,获得国家专利7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
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