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名是一个音形义的结合体。人名从产生的那天起,就和语言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许慎《说文解字》云:“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许慎的这段话,不仅说明了名的起源,还告诉人们名最初是以口相传的,点明了原始人名的口语性。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文字产生后,人名相应的也可以书写,于是人名又有了书面形式。人名的书面形式记载和传播着人类的文化,表现了一定的语义特征。
人名的意义:只要是人,就一定有名称,人名的核心功能就在于指称一个个特定的人。“名者,实之宾也”,人名首先是一个人特定的符号标记,这一点是认识人名意义的基础。同时,人名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人名又蕴藏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符号标记。所以,只有把人名的符号性和文化性结合起来,才能完整地把握人名的意义,我们把人名的意义分为指称意义,符号意义,美名意义和泛化意义4种类型,下面分别讨论。1,指称意义人名的指称意义就是指人名的特指性。例如,曹雪芹就是指称《红楼梦》的作者,曹操就是指称东汉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1),人名和所指称的对象不完全是一一对应的,一个名称可以指称若干人,这属于同名现象。
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同名的绝对数量虽然较大,但在一定的交际环境当中,同名几率相对较小,一般不会引起大的误会。(2),一人多名的情况比较复杂
比如一个人有小名,学名,小名指在小时候使用,若非亲朋好友,长大后别人大多不知道,这种情况就不存在误会的问题。再如一个人可能会有绰号,宋江绰号及时雨,李逵绰号黑旋风,吴用绰号智多星,这些名称不但不会混淆名实,反而加深了人们对宋江,李逵和吴用的认识,使人过目不忘。但有时也会引起混淆,比如鲁迅有许多笔名,有的笔名如张承禄,赵土仪,安子掌等等,使用的目的就是为了混淆视线,以避国民党书报检察官的耳目。(3),人名所指称的对象,不仅可以是现实或历史上实际存在的人物,还可以指称人们想像创造出来的虚幻人物。
《西游记》创造了神话世界,也创造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等等指称虚幻人物的人名世界。《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刘姥姥等不朽的艺术形象,也使他们的名字获得了长久的生命力。
2,符号意义人名的基本功能是指称,指称意义是人名的核心意义。与此相适应,人名所使用的语言材料的固有意义,在人名中逐渐虚化,成了单纯的指别符号。比如“高”本来和“低”相对,是形容词,指从底部到顶部的距离大,但是作为姓氏,高并没有“距离大”的意思。“熊”是“熊科动物的统称”,但用作姓氏时,“熊”姓和“熊”的词义没有必然的关系。姓是如此,名也一样。所以无意义的助词可以入名。春秋战国多有在姓名中间加一个“不”字的现象,比如韩有申不害,秦有吕不韦,晋有韩不信,楚有任不齐,鲁有宓不齐。还有的在姓名之间用一个“之”字,比如《左传》中有烛之武,介之推;到魏晋南北朝时,“之”的使用更是盛极一时,例如大书法家王羲之一家三代都用“之”,王羲之子辈有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孙辈有祯之,静之。实词也有类似情况。宋代名字中喜欢用“老”,“叟”,“翁”,比如“胡唐老”,“王国老”,“孟唐老”,“王廷老”,“刘羲叟”,“徐清叟”,“刘辰翁”,“王积翁”,等等。所以,名字所用的字词,不宜都从理性意义上去理解,否则就会闹笑话。
3,文化意义人名的指称意义和符号意义体现了人名的专名性质,是人名基本功能的体现。但是,人名还具有社会文化属性。有的名字以姓连名,突破了姓名的符号意义,使姓名产生了一种特有的涵义。比如“碧野”,姓“碧”名“野”,姓名连义,取义“碧绿的原野”。“马识途”取义“老马识途”,“周而复”取义“周而复始”,“路遥”取义“路遥知马力”有的名字用字隽永,或者取自古言,比如"王利器","王朝闻","冰心","张恨水"。有一类"盼子型",如招弟,跟弟,爱弟,领弟,引弟(弟也作娣)六朝时期,佛道盛行,不少佛教徒喜欢用梵语取名或字,有的并非信佛,也喜欢用梵语取名,信佛者取名多用"僧,佛,昙,智,净"等字。据日本《东详史研究》3卷6期,4卷12期载,六朝人名中所见佛教语,计有带"僧"字者人,带"昙"字者39人,带"佛"字者24人。信奉道教的取名多带"道,祖,玄,德,灵"等。如郦道元,檀道济,萧道成(齐高祖)等。这种取名法一直影响到后代,如唐朝诗人王维,字摩洁,即由梵语"维摩洁"(意为无垢称[尘])三字组成。元朝时期的人名用字常用梵语:沙弥,达摩,悉达,那罗,须跋等。反映了一种宗教文化色彩。4,泛化意义一般情况下,人名只能指称个体,而不能指称个体具有的内涵特征。但是,有时候因为个体所具有鲜明的特征或者巨大的影响,从而使人名也具备了所指称人物的内涵特征,发生了专有名词向普通名词转化的现象。
三僚堪舆学院讲座培训
三僚杨公风水培训班
三僚村,自杨公(杨筠松)、曾公(曾文辿)、廖公(廖金精)三位传奇的风水界泰斗级祖师爷隐迹于此,便不再平凡。杨曾廖于此开基立著,并将风水术广布于民间,救贫济世,终成一派,曾廖二姓更是将风水术列为家传,世代相承,从唐朝末年到近代逾一千多年,期间出过国师二十四位、明师七十二位,白衣奉诏者三十六位。年,中国国际周易联合会更是在三僚村召开,并将三僚村评为“中国风水文化第一村”。
风水行业从根本意义上来讲是一种替天行道、为民造福的职业。有缘从事这一行业的人,首先要有真才实学,掌握杨公风水学真谛,更需要正宗的三元理论和明师的现场指点,杨公理论是中国风水学之根本,是纲领,是检验风水理论派别的唯一标准。
为了满足风水爱好者学习风水的需要,学习到正宗三僚风水,弘扬杨公救贫精神,提供风水传承者更好的条件,三僚堪舆学院将传授祖传三僚杨公风水。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查看详情↓↓↓
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老传统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以及祈福辟邪的活动。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涵。岁节(年节)的形成涵盖了人文哲学与自然规律等方面内容。[9-10]
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斗柄回寅”为岁首,此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岁”的概念,来自上古历法,“岁”即“摄提”(原始干支),又名为“岁星”、“太岁”。在传承发展中后世将这套多音节的摄提纪元(岁)术语简化为一个字,其与简化后的干支在《尔雅》与《史记》均有对照关系的记载。如: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语出《尔雅·释天》)。干支(岁)纪元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正东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为起始,然后顺时针方向旋转,循环往复。在传统文化中,干支与方位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岁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曰:“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十二月运行,周而复始,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复还寅位。斗柄回寅,进入新的循环,万象更新,新岁由此开始。[9-12]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立春岁首具有重要的意义,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首节俗文化。虽然此后由于在历史发展中阴阳合历历法制度的推广,节令与节日发生了分离,但许多节令民俗仍旧保留了下来。春节是由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上古时代人们于一岁农事结束后在新一岁开端的岁首,举行祭祀活动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驱邪攘灾、纳福祈年。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迹。如岭南部分地区沿承有在新年初一拜岁以及新年期间隆重盛大的拜神祭祖、驱邪纳福节仪活动,由此可见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的蛛丝马迹。春节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春节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底蕴,也记录着古代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天干,是指天干地支中的十个天干。原始十天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简化后的天干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天干五行分为阴与阳,具体是:甲木、乙木、丙火、丁火、戊土、己土、庚金、辛金、壬水、癸水,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性,乙丁己辛癸为阴性。
在中国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辞源》里说,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枝"。天干地支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历法,用来纪年月日时。在《易经》与中医体系中天干对应诸多相关信息,如地理方位,五脏六腑等万物类像。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
天干
外文名称
HeavenlyStem
用途
历法、术数、计算、命名等各方面
历法对应
地支
使用地区
中国
目录1十天干
2由来
3文字来源
4天干节气
5十干化气
6进交退伏
7十干分配天文
8十干合
9十干禄
10天干寓意
11地支寓意
12干支纪法
13其它
data-linktype="2"data-logid="h2-title"style="color:transparent;background: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