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我们了望着两千年前建造的万里长城,手中拿着中鸿信春拍的图录,里面有着早年文物公司旧藏的黄玉螭龙璧,有形象生动的元青花鱼藻纹盘,有龙飞凤舞的乾隆转心笔筒;有釉色艳丽的清早期红釉碗,有流连在荷塘中的鸳鸯戏水田黄章;,集众多明星级拍品,每一件器物都有其特殊的历史文化,每一件器物都代表诉说着中国的历史!
01御制瓷器清代瓷器就是清朝的瓷器。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耀灿烂的一页。清代陶瓷生产,除以景德镇的官窑为中心外,各地民窑都极为昌盛兴隆,并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风渐进,陶瓷外销,西洋原料及技术的传入,受到外来影响,使陶瓷业更为丰富而多采多姿,也由於量产及仿制成风,画院追求工细纤巧,虽有惊人之作,但少创意而流於匠气。
景德镇瓷器的需求量的激增,使康、雍、乾三代的景德镇瓷业进入了制瓷历史高峰。康熙的青花、五彩、三彩、郎窑红、豇豆红、珐琅彩等装饰品种,风格别开生面;雍正的粉彩、斗彩、青花和高低温颜色釉等,粉润柔和,朴素清逸。乾隆的制瓷工艺,精妙绝伦、鬼斧匠工,前无古人。青花玲珑瓷、象生瓷雕、仿古铜、竹木、漆器等特种工艺瓷,惟妙惟肖,巧夺天工。瓷业兴、百业兴,乾隆时督陶官唐英《陶冶图说》:“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山环水绕,僻处一隅,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籍此食者甚众。”清代中期,外销陶瓷发展出来的广彩,艳丽照人。
清?斗彩团花花口瓶
款?识:睿邸退思堂制
此瓶花口呈如意云纹图样,长颈,溜肩,鼓腹,圈足。胎骨坚硬,釉质莹白细润,颈部纹饰分上下两层,分别绘以蕉叶纹和莲瓣纹,以缠枝花卉纹间隔,色彩明快,寓意吉祥。腹部以斗彩绘四组团花图案,周围点缀各种缠枝花卉,团圆和美。底部饰变形莲纹,婉如宝座一般,沉稳大气。枝叶花蒂笔触细腻,填彩准确,设色浓淡相宜,逸丽柔和,颇富立体感。器形庄重,绘工精谨,彩料精良,纹饰繁而不乱,构图丰富而不失雅致,尽显雍容高贵之感。底部红彩书“睿邸退思堂制”楷书款。
来?源:
1、欧洲回流
2、年12月4日北京翰海成交价:,
H:33cm
RMB:25,-32,
清中期?雕瓷金玉满堂大缸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
雕瓷与瓷塑同源,是陶瓷装饰技法之一。通过浮雕技法在瓷器上刻出纹饰来凸现立体图案。制作法有捏塑、范模、印坯等多种制法,并有素胎和色釉加彩之不同。烧成后瓷质晶莹光洁,易于清洗,为人们所喜爱,是最能深入人们生活之中的一种民间工艺美术品。雕瓷工艺兴于乾隆,盛于道光同治年间。
D:57cm
RMB:无底价
清乾隆?青花缠枝花卉赏瓶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
有清一代宫廷御瓷的一些品种与器形始终前后相袭,每朝必备,每岁必制,旧档称“岁例供瓷”,青花赏瓶是为一例。赏瓶始创于清雍正官窑,存世甚罕,目前所知仅两件书写雍正年号款的青花缠枝花卉赏瓶,乾隆朝以后广泛流行,因多用于皇帝赏赐下臣而得名。品种以青花为主,后期亦多见粉彩与单色釉地描金。缠枝什锦花卉纹为主题纹样,乾隆官窑开始腹部主题纹样有单层与双层之分。单层什锦花卉纹赏瓶的肩部凸起三道弦线,上腹丰硕,下腹渐收;双层缠枝什锦花卉纹赏瓶虽无弦线,但颈部轮廓秀美,腹部圆浑,外足端起唇边。每朝青花赏瓶之时代特征鲜明,青花、胎釉、纹饰细节、腹部变化每朝均有每朝之风貌。此件乾隆时期青花赏瓶,呈色浓艳微带浑融,胎釉光润坚致,宝光内蕴,纹饰绘画精细,花大叶小,繁密细致,枝叶绘意流畅,飘逸自然,点涂技法运用自如。底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来?源:欧洲藏家旧藏
参?阅:
1、《清代瓷器赏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年1月,第页;
2、《沈阳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精粹-瓷器篇(上)》万卷出版公司,年1月,第36、37页,图19;
3、北京翰海秋拍lot清乾隆青花缠枝花卉赏瓶成交价:RMB3,,
H:37cm
RMB:,-,
清光绪?矾红龙纹盘
款?识:大清光绪年制
本品呈敞口,弧壁,浅腹,圈足。通体施白釉,釉面光润。口沿饰金彩一周,盘心矾红彩绘双龙戏珠,并以金彩描绘龙珠,金光熠熠。双龙身形矫健,鬃鬣飞扬,鳞片历历,张牙舞爪,展现威风凛凛之态。底部矾红彩大清光绪年制六字楷书款。矾红色调层次丰富,色彩鲜艳,凝而不滞。而纹饰上的构图布局讲究,龙须龙鳞等细节刻划精美,龙有五爪,为九五之尊御用,其双龙周围环绕祥云火焰纹,中部饰宝珠,意表可避水火。为收藏佳品。
D:18.5cm
RMB:50,-80,
民国?王步款“飞鸣食宿”青花瓷板
王步(-),字仁元,号竹溪,晚年所作青花瓷及中国画常署“陶青老人”,江西丰城县人。从一九零七年来到景德镇至一九六八年病逝,从事陶瓷美术工作长达六十余年,生平以釉下、釉上、堆雕、刻花等方法都创作过瓷器,尤精于青花。享有“青花大王”之称。其作品画意浑厚、清新、简洁、淳雅,运笔自如、流畅,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成为国内外博物馆和收藏家的珍藏品。
王步青花是景德镇陶瓷艺苑中一枝奇葩,其作品以笔意简练、博大精深和水色莹澈、淋漓尽致的艺术特色而独树一帜。王步一生致力于青花艺术的研求与实践,数十年如一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既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高超的绘制技巧,又能熟悉和掌握原材料的性能,因材施艺,运用自如。他“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开创了青花艺术一代新风,展示出青花绘画的新姿彩,形成了自身鲜明的青花艺术特色——淳雅、简洁、清雄,从而独步近代百年,无人可步其后尘。
画面展示出芦雁觅食浮萍前的瞬间动态,但见芦雁振翅俯首而下,双翅雄劲而轻盈,目光犀利有神,专注水面之浮萍,动态优雅,清逸之气悠然而生。其羽毛以非常写实的手法表现,以青花浓淡的变化突出羽毛色泽与质感的不同,依旧闪现出西洋绘画当中的光影特性。水面浮萍点点,致密而富有莹澈之质感,与芦草淡淡的倒影相叠,生出亦幻亦真的视觉之美。王步对布局设计予以巧思构造,以大面积的留白映衬水面的安谧,巧妙将芦草以倒影的方式融入水面从而为主角的出现铺垫了所有的场景要素,更以芦草的密集零乱之姿映衬画面的轻逸飘渺,将芦雁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特性置于眼前。王步在分水上有独到之处,他守法而不囿于法,继承和发扬了清代康熙分水上的优良传统,他匠心独运,不仅熟练地掌握“鸡头笔”的运笔技巧,进而大胆革新。“鸡头笔”——青花分水的专用工具的发明和随之而出现的分水技法的形成是青花绘制技艺上的一大进步,为青花艺术带来了崭新面目。在青花绘制中,对不同的色阶与料晕,不是用水墨画的技法为之,而是以鸡头笔蘸料水、利用料水积层的厚薄以及托拿坯体的左手侧坯和右手提笔收水相照应的技法来表现。王步十分熟练地运用这种分水技法,他在借鉴水墨画的笔墨技巧时特别注重坯体与宣纸的区别。例如第四屏“雄鹰独立图”中,因为古松枝干遒曲盘错,笔势必随之而不断变化,既讲究运笔的速度又要照顾料水的厚薄,王步分水技法之高于此发挥淋漓尽致,所见古松形态多变,料色深浅丰富,浓淡相抹,色阶多达六七层,毫无凝滞之感,挥洒自如,令古松之苍雅古拙跃然眼前。而决定分水效果的两个基本要素:青料、釉料的选择和用笔技巧,王步对此自有独到之体会,并成功地把握与运用。瓷坛巨匠,青花独步。百年世纪,唯成其一。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王步是那个时代弥足珍贵的记忆,哪怕放任于历史的任何支流之中,他的“青白”之作都无所比拟。王步不仅是景德镇,也是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一位功勋着的艺术伟人,他势必为历史所永记,这一点,毋庸置疑。
参?阅:北京保利年秋拍现当代艺术陶瓷lot王步青花灵禽春夏秋冬四屏成交价:RMB27,,
37cm×25cm×4
RMB:50,-,
02珍藏玉器中国玉文化源远流长,清代继承和发扬了数千年传统的琢玉技术,其中又以乾隆皇帝嗜玉成癖,使得其在位之际,宫廷的每一角落无不留下了玉器的身影。而在众多的宫廷玉器中又以画意玉器和仿古玉器最具特色。本专场中,即征集到几件与藏家分享。
明?白玉带板一套
白玉质,玉料凝白如脂,温润厚实,打磨平整,质地上佳,质地绵密,局部带有灰白沁色。共13件。玉带板品格高贵,耗费奢靡,在古代中国多为贵族使用,隆于盛唐而臻于朱明,用者身份极高。南朝梁国江淹着《江文通集》载『命幸得彩扇兮,出入玉带与绮绅』。在风尚奢华的唐代,玉带板多采用平面压地阳起的手法为饰,直到宋元,尤其自元代开始,玉带板开始大量使用多层雕刻纹饰的工艺,并融入许多异域风格元素。元代对玉质带板的使用规定极为严明,非王侯即将相不能佩用。明代重视玉带,『蟒袍玉带』既是显贵的装束,也是聚敛的宝货。《明宫史》称佩玉带『冬则光素,夏则玲珑,三月、九月则顶妆玉带也。』所谓『玲珑』即透雕图案的玉带。
参?阅:
1、《北京文物精粹大系·玉器卷》,北京出版社,页,图
2、《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玉器编6·明》,紫禁城出版社,页,图
尺寸不一
RMB:80,-,
3
清乾隆?白玉雕灵芝童子洗
此件白玉灵芝童子洗,造型规整,别致美观。选用上等白玉整体雕琢而成,其质柔和细腻,色泽明润。巧琢童子与洗身连为一体,童子张怀满抱洗身,面色欢愉,憨态可掬。使得该器增添了更多的柔和平静之感。童子整体比例规整,衣饰纹理清晰,表情动作自然,足见匠者之功。整体来看,该器纹饰线条流畅,雕工细腻,抛光上佳,属上等用赏两宜的玉器精品。
参?阅:纽约苏富比拍品
L:17cm
RMB:无底价
清乾隆?白玉雕浴马图插屏成对
款?识:
1、曾经伯乐识长鸣,不似龙行不敢行。金埒未登嘶若是,盐车犹驾瘦何惊。难逢王济知音癖,欲就燕昭买骏名。早晚飞黄引同皂,碧云天上作鸾鸣。己亥年秋作。干、隆。
2、宝马权奇出未央,雕鞍照曜紫金装。春草初生驰上苑,秋风欲动戏长杨。鸣珂屡度章台侧,细蹀经向濯龙傍。徒令汉将连年去,宛城今已献名王。己亥年秋作。干、隆。
砚屏形制与独扇式座屏相同,但形体较小,常置几案上,是用作陈列、摆设的观赏性小型屏风,故江南又称台屏。屏心常见的有大理石、嵌瓷片等。置于砚端以障风尘之屏,多以玉、石、漆木为之,与立于案头之小屏风类似。此砚屏底座边框均为紫檀木制,纹饰精美,古朴典雅;其间所嵌玉面则选用白玉雕成浴马图。骏马体形矫健,形态各异,足见雕工。选用玉料上乘,玉质洁白细腻,色泽明亮润洁,包浆温润,雕工精细,刻画生动,纹饰精美,整器观之精致典雅,自有一股书香文气扑面而来。
H:18.6cm×2
RMB:60,-90,
清乾隆?白玉雕灵芝耳活环炉
用香文化在中国历史的长河里,可谓是贯穿始终,香事一直是文化艺术的主流。香事活动里,最重要的当属于香器香炉。其中铜炉数量为最,玉炉也有一定的数量,但玉炉囿于材料的限制,属于宫廷和贵族阶层持有。
此香炉材质大佳,雕琢则有活泼高洁的风致,既能作为香事所用,亦可作为陈设摆件,雅调十足。此玉炉表面通体浮雕兽面纹。修饰双耳活环,丰肩,向下渐收敛;盖与炉身紧密合盖,纽作镂雕灵芝状,工艺精密。比例合理得当,造型美而大气,其华美高丽的气质彰显无遗。整体清新而玲珑,色彩虽素却绚丽灵动,内敛显出华贵,精工而显现韵美,显示出古代文人的高雅品位。其材料高档,雕塑淋漓,观之有一种华美大气的艺术呈现,是同类作品的佼佼者。
D:19cm
RMB:50,-80,
清?白玉雕乳钉纹兽面双耳炉
清代尤其以乾隆工为代表的宫廷玉器制作,代表了清代治玉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国玉器史中繁花似锦的又一高峰,一方面因为此时国力的昌盛,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玉路的畅通,另一方面也可认为乾隆皇帝对玉器的痴迷,堪称玉痴。此白玉盖炉,依循两宋传统,汲古创新,取高古青铜器形,兽纹采乳钉寿面形形,神秘古朴,典丽古雅。
来?源:四川文物商店
L:18.5cm
RMB:50,-80,
03文人书房清早期?黄杨木高浮雕狩猎图笔筒
说?明:笔筒以黄杨木雕琢而成,高浮雕狩猎图。整体刀法工细、严谨。山石奇俊,构图饱满,疏密有致,雕刻层次分明。意境幽深,构图平中求奇,动静结合。为不可多得的清代黄杨木雕精品。黄杨木生长速度极其缓慢,有千年黄杨长一寸之说,《闲情偶寄》载“黄杨每岁一寸,不溢分毫,至闰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命也。”苏轼诗云:“园中草木春无数,只有黄杨厄闰年。”生长的缓慢造就了木质的细腻,日久则类于象牙,所以黄杨木木料通常细小虬曲,少见大器。
D:16cm
RMB:无底价
当代?黄金黄“五子献寿”摆件
寿山田黄石产量稀少,且多小件,极难得大件,如此件之形体硕大饱满实为极其难得。质地温润凝结,细腻通灵,色泽金黄,通透明媚,仔细端详好像发出金灿灿的毫光。田黄石特有的萝卜丝纹隐约于石之肌理之中。明艳的黄色瑰丽无比,天生带有帝王之气,被视为珍宝。此件作品当为品相极佳的田黄石圆雕制成,色泽古雅,质地老结。蜡性较强,富有光泽,作者巧色运用得当,刀法精炼娴熟,将复杂的构图精致雕作。其间童子们的表情姿态尤为细致,有的天真无邪,有的笑容可掬,极具吸引力。工艺乃作品之灵魂,难度越高越能体现其价值。
著?录:《中国四大明石石种鉴赏》6-7页
9cm×7cm×4cm约.7g
RMB:,-,
民国?袁克文赠溥侗胡人戏狮方章
印?文:红豆馆主人鉴古赏珍玩
匣?囊:厚斋吾兄钦正,近得一佳石巧逢吾兄生辰为此拙作赠兄以充文房,丙寅八月寒云敬呈。袁克文印。
袁克文(年8月30日—年3月22日),字豹岑,号寒云,学名继前,乳名昭儿,河南项城人,生于朝鲜汉城(今韩国首尔),昆曲名家,民国四公子之一。素有民国时期“天津青帮帮主”之称,民国总统袁世凯的次子,由其三姨太金氏生于朝鲜汉城,长兄袁克定。爱新觉罗·溥侗(年8月16日-年6月),字后斋(一作厚斋),号西园。京剧名票(票友),别号红豆馆主,“民国四公子”之一。
3.8cm×4cm×8.5cm约g
RMB:无底价
清?伯鹰刊田黄薄意方章
印?文:花月小窗纱
边?款:伯鹰
此印印章为田黄石,色泽金黄,为田黄中的稀有名贵品种。其色泽淡雅柔顺自然,肌理细密,富含雾状橘囊纹绵密欲化,极具田石“细、结、润、腻、温、凝”之六德。印章切裁方正,簿意雕山寒江独钓题材,因材施艺,工巧天成。运刀疏密有致,手法洗练纯熟,刀过之处,神情毕肖,妙趣横生,于清润中见艳丽。潘伯鹰(年—年),原名式,字伯鹰,后以字行,号凫公、有发翁、却曲翁,别署孤云,安徽怀宁人,现代书法家、诗人、小说家。着小说《人海微澜》、《隐刑》、《强魂》、《雅莹》、《残羽》和《蹇安五记》。论著有《书法杂论》、《中国的书法》、《中国书法简论》。作品出版有《潘伯鹰行草墨迹》等。潘伯鹰是举世公认的书法名家。坊间论及潘书,多言他是“二王书风的积极追慕者”。
3cm×2cm×4.5cm约49g
RMB:50,-80,
清?青田花石“康熙御笔之宝”印
印?文:康熙御笔之宝
9.5cm×9.5cm×9.5cm
RMB:无底价
参?阅:《清代帝后印玺集成》P45
04铜器清?铜错金银双龙耳大香薰
此炉做三足鼎状,双兽耳,造型奇特,盖面镂空,盖上立狮子绣球为纽,形态生动逼真,朴实敦厚,工艺精细考究,别具韵味。纵观整件大香薰,型制古朴大气,精工雕刻。整体造型和错金银工艺的装饰层次分明,清新典雅,工艺考究。整器刻画惟妙惟肖,神秘而庄重;集能工巧匠智慧之大成,并深刻的体现出中国古典铜制品的精湛工艺水准。如此精美重器,实属罕见。章顾豪华尊贵之气派!
H:86cm
RMB:30,-50,
清?铜错金银饕餮纹活环耳瓶
铜瓶仿效战汉青铜壶的造型,鼓腹,下腹部内收,圈足微外撇,底部小巧而稳重,显得秀丽灵巧,瓶肩饰活环蒲首,造型狰狞,瓶身以金银丝错钱饕餮纹,纹饰先在铜瓶上雕刻处槽,再将金银丝捶打入槽,打磨平整,方为成器,工艺极为复杂,此瓶是在仿古上的创新之作。颈部较长,曲线外撇,既保持商周礼器的端庄稳重,又增添了几许灵秀清奇之感,使得商周时期的铜器巧妙过渡为清代流行的造型,亦古亦今,自成气候。铜质精纯,光泽深邃沈穆,黑黝有光,炉身通体错金银丝,纹饰繁缛摹古,闪亮的金色和深邃的古铜色对比明显。且包浆自然,宝光内蕴,其铜质之厚重,纹饰之繁缛,造型之华美,令人赞叹,实乃可遇不可求的精品。此件铜瓶纹饰错嵌工整流畅,非一般嵌错铜器能比,很见功力。
H:30cm
RMB:,-,
清早期?铜三足冲天耳炉
款?识:沈氏家藏
清《沈氏宣炉小志》写道:“古无香炉,古尚气,臭焚萧艾,故无专炉焚香。凡食器用鼎,故制有三鼎、五鼎,今不用鼎供,而间以鼎焚香。其实非香炉也。惟博山炉,今传汉太子宫中所用香炉之制,大略始此。明宣庙铜器甚精,制度亦雅,铸炉不规规三代,鼎鬲多取宋瓷炉式仿之。”这段内容可谓概述了香炉从三代鼎彝到宋瓷炉再到明宣炉的演变历程。如此式冲天耳炉仿自宋代官窑瓷器的款式,冲耳朝天,亦名“朝天耳炉”,形体端正肃穆,寓“敬天法祖”之意。
此件冲耳炉用料极为精纯,分量压手。铜色泛熟栗,皮壳油亮之极,触之犹如婴孩肌肤。口沿圆滑,边沿利落,微部收颈,下垂腹部,腹底出三尖乳足。两冲耳竖直而上,顶部微微向外倾斜。平视而见,炉形线条颇为舒展,腹身最大径长于口径甚多,极富张力。风格独到,足具书家风范。目前传世的铜炉中,广为流行的年款炉即是“大明宣德年制”款,也有见乾隆、雍正等年号炉,家藏款数量稀少。故有学者认为,明代晚期是宣德炉真正的顶峰,时人追摹先贤,将许多顶级铜炉冠以“宣德”之名,另一部分加以私名堂号。因此格外珍贵。
来?源:杭州文物商店
D:13cm
RMB:60,-80,
清中期?龙凤呈祥铜瓶成对
来?源:天津文物拍卖
H:55cm×2
RMB:无底价
05佛教以明清宫廷作品为主线,西藏、印度、中原等地区各个时期的造像相结合共同构架整个专场的脉络。宫廷艺术品一直以来是藏家们追捧的热点,而清代满洲贵族入关之前已信奉藏传佛教,入主中原之后,藏传佛教更成为皇家信仰。
清乾隆?铜鎏金嵌宝佛塔
佛塔,原名“窣堵波”,是梵文stupa的音译,也可略称为浮图,其意为供奉之地。藏传佛塔一般由基、身、颈、刹四部分组成:塔身正面饰有佛龛,方形的塔基象征须弥山;瓶状塔身象征功德圆满;十三层塔颈象征佛教所谓的十三重天,又可表示修成正果的十三个阶段;塔刹又分为火焰、日、月及承露盘,象征苍穹。此尊佛塔即为此种制式,塔为覆钵式,下承方形基座,为典型的须弥座样式,分台基、上枋、下枋三部分,中部细收。其上为三层圆形的塔阶,显示其为尊胜佛塔。塔身的主体为覆钵式,正中开莲瓣形“眼光门”,其内供奉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的释迦牟尼佛。塔基四面皆由双狮及白象、迦楼罗、大鹏金翅鸟等佛家祥瑞、护法装饰,象征佛法为基,甚为坚固。
底部图片
鎏金亮丽,线条优美,工艺精湛,十分殊胜。教用八塔来象征释迦牟尼生平中最重要的八大事件的传统,从降生、成道直至涅盘,称为八大灵塔、善逝八塔或如来八塔,八尊分别为叠莲塔、菩提塔、和平塔、尊胜塔、涅盘塔、神变塔、神降塔、吉祥多门塔,这八种类型的佛塔源于获得佛陀舍利的信众所建造的原始窣堵波,如尊胜塔是按照吠舍离窣堵波建造而成,但实际上也可代表佛陀一生中从诞生到涅架间的八大成就,而尊胜佛塔是为纪念释迦牟尼战胜病魔,证达自主生死之境而建,亦可代表世尊入灭之后之法身,以供奉养。它既是信徒朝礼圣地的指引,也体现着对圣者的追思与崇拜。
H:46cm
RMB:无底价
故宫博物院藏品
明?铜局部鎏金观音像
菩萨束发于头顶挽髻,余发披肩,在两肩结髻。头带花叶形宝冠,宝冠大而华丽,做工精美,菩萨面相方圆,天庭饱满,眉脊拱起似弯月,双目微开,下视芸芸众生,直鼻高挺,鼻头尖挺,双唇微开,嘴角带笑,人中刻划明显,双耳饰圆铛,盛开莲花状。内着裹胸僧祗,僧祗系丝带,自然飘逸。外着通肩大衣,衣纹自然流畅,衣缘处錾刻有精美的吉祥花草纹。腿部衣褶自然平铺,起折自然流畅。手平胸前结说法印。菩萨全跏趺端坐。整尊造像仅在肉体之处鎏金,俗称鎏肉不鎏衣,衣纹厚重写实,刻画自然流畅,衣缘錾刻大朵花纹饰样,雕刻精细,纹饰清晰,鲜明的汉地造像装饰风格。整体形态端庄,时代风格鲜明,为标准明代汉地观音造像经典之作。
H:40.5cm
RMB:,-,
明万历?铜鎏金男像观音像
据佛经言,观世音菩萨有三十三种应化身,可依问道之人的身份不同而化现男身、女身、帝王身、婆罗门身,甚至可变化为樵夫牧竖等身形为之说法。在唐代以前观音面相多属男相,至宋元间,则已流行女相观音。明代时女相观音更是被赋予送子等诸多神力,故男相观音为另类之作,数量较为少见,故而珍贵难得。
此尊造像即为留有长髯的男相观音,面相饱满,头带戒箍,眉似弯月,双目细长,直鼻薄唇,神情恬然。着通肩式大衣,衣缘錾刻花纹,袒胸处璎珞简洁。两手姿态优美,拈一串念珠,双腿盘曲,左腿搭于右腿之上,呈自在瑜珈坐姿,给人感觉自在大方,既散发出宗教的庄严神圣,又平易近人。观音头部圆大,躯体短粗,形象稳重端正,通体鎏金,古迹斑斑虽为铜质,却把手足的肌肉感造得纤盈柔软,可见造工细腻。下承莲池底座。极富美感。以黄铜精制,铜胎厚实,手头极重,尺寸硕大,此类造像在明代体材较少,造型罕见,可为明代观音造像中的绝品。
H:33cm
RMB:无底价
明永乐?铜鎏金无量寿佛像
款?识:大明永乐年施
此像作菩萨装束,头戴五叶冠,宝缯飘拂于耳际。宽额丰颐,白毫凸显,眼睑微垂,高鼻薄唇,面容和熙。身着天衣绸裙,肩搭帔帛,佩饰璎珞钏环。全跏趺坐。此像的造型风格基本源于西藏,但并不似西藏造像那样过多强调高鼻深目的五官起伏,略呈汉族人的形貌特征,又兼具尼泊尔造像的秀美韵味。像身比例权衡合度,手、脚等细部极具写实性,既符合西藏佛像的相好标准,又融汇了汉地的审美情趣和传统表现形式。台座上下层各饰一圈连珠,束腰内收呈锐角状,莲瓣秀长挺拔,主瓣间露出底层莲瓣一角,微微上翘。“大明永乐年施”六字一行楷书阴识錾刻于莲座前方的台面上,字体娟秀,为从左至右的顺读形式。为永乐皇帝的施供之物。系明代永乐朝宫廷御用监“佛作”所造。整像用黄铜以失蜡法浇铸而成,并保留了原封。并附带大理石底座。
H:17.5cm
RMB:,-,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