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43岁,农民。因"手、足关节肿痛半年、双下肢水肿1个月"就诊我院内科门诊。患者半年前无诱因出现双侧腕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肿痛,伴晨僵1~2h,偶尔服用"止痛药",可稍好转。1个月前出现双踝关节肿痛,伴双下肢可凹性水肿,无眼睑水肿及尿中泡沫增多。既往高血压病3年余,不规律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血压最高/mmHg(1mmHg=0.kPa);3~5年前体检发现血糖升高,适当控制饮食,未规律监测。吸烟,1包/d,不饮酒。家族史:父亲、祖父均有糖尿病。体检:血压/mmHg,BMI27.5kg/m2,心、肺未见明显异常。双侧腕关节压痛,双侧近端指间关节略肿胀,双踝、双下肢可凹性水肿。
作为一名门诊医生,你会有怎样的考虑?
患者以关节症状起病,主要表现为关节肿、痛,符合关节炎表现,受累关节为对称性、外周关节、小关节为主的多关节炎。病因上考虑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结缔组织病、骨关节炎等。但近期出现下肢对称可凹性水肿,需要进行鉴别,常见病因包括心源性、肝源性、肾源性及其他。患者无心功能不全、腹围增大、眼睑水肿、尿中泡沫增多等表现,无心脏疾病、肝硬化等疾病,心源性、肝源性可能性小;不规律应用钙离子拮抗剂等降压药物,虽有致水肿的可能,但并非近期新增加的药物。其他如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少见病因不作为首先考虑。
那么,通过什么检查能快速找到下肢水肿的原因呢?
患者未出现心脏、肝脏疾病相关表现,但尿检异常通常隐匿。结合患者关节炎、血糖升高的病史,肾脏可作为受累的靶器官。此时血常规+尿常规,可以快速回报结果并协助判断。1h后结果回报,血常规:白细胞略高;尿常规:蛋白3.0g/L,潜血80个红细胞/μl,白细胞(-)。
根据初步结果,诊断思路有什么变化?
尿常规的结果提示水肿与蛋白尿相关。关于蛋白尿,首先需要排除假性蛋白尿(大量血尿、泌尿生殖道分泌物污染)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如直立位、发热、运动、心力衰竭);真性蛋白尿需从肿瘤、免疫、感染、代谢、药物等多方面进行鉴别。本例患者存在关节炎、蛋白尿,如果蛋白尿与关节炎相关,需要考虑免疫病,可以进一步查抗核抗体、抗类风湿关节炎相关抗体等。如果蛋白尿与关节炎无关,患者存在代谢方面的异常,如高血压、血糖升高,有体型胖、糖尿病家族史等危险因素,病程及控制情况不详,大量蛋白尿的产生需要警惕糖尿病或高血压相关的肾损害。下一步可查24h尿总蛋白定量(24hUP)明确蛋白尿的程度;糖化血红蛋白(HbA1c)、白蛋白肌酐比(albumintocreatinineratio,ACR)、检查眼底病变,以了解糖尿病、高血压的病程及严重程度;如明确结缔组织病,治疗中可能会应用羟氯喹,长期应用可引起视网膜变性而致失明,眼科会诊也可了解目前眼底的情况。因此,初步考虑"关节痛、水肿原因待查,蛋白尿,类风湿关节炎(RA)?"进行了上述处理。
1周后结果回报:ESR76mm/1h,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抗核周因子抗体(APF)、抗角蛋白抗体(AKA)(+),补体3(C3)、补体4(C4)、免疫球蛋白、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体(-),双手、双足X线提示符合RA表现;TC、TG升高,空腹血糖6.5mmol/L,HbA1c9.5%,白蛋白27g/L,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ml·min-1·m-2;ACR21μg/mg、24hUP9.52g/24h,暂未进行眼科会诊。
根据以上结果,该患者的诊断和处理需要做哪些调整?
临床表现上,患者病程半年,出现对称性近端指间关节、腕关节肿痛,伴晨僵,检查上发现ESR升高、抗CCP抗体、APF、AKA等多种RA特异性抗体阳性,结合影像学表现,RA诊断基本明确。同时,抗ENA抗体、免疫球蛋白、补体正常,其他系统受累的证据不明确,可排除结缔组织病。
患者24hUP升高、白蛋白降低,提示存在尿中蛋白漏出。结合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高脂血症、水肿,已出现肾病综合征。病因上考虑:(1)活动性炎症:患者RA诊断明确,虽然RA致肾病综合征少见,但炎症指标明显升高,炎症状态下可影响肾小球的通透性引起蛋白漏出。(2)糖尿病肾病:患者HbA1c明显升高,不除外糖尿病肾损害,但ACR正常、空腹血糖升高并不明显,与糖尿病肾病不相符,仍需进行眼底检查。(3)药物:患者因关节疼痛偶尔服用"止疼片",成分不详,因非甾体消炎药也可致肾病综合征,该因素不能排除。(4)肿瘤:患者ACR正常而24hUP明显升高,提示可能存在球蛋白、蛋白轻链等其他类型的蛋白漏出,不能除外多发性骨髓瘤、淀粉样变等疾病。但通过上述分析可看出,患者出现蛋白尿的影响因素多,且血免疫球蛋白正常、无相关表现,肿瘤不作为首先考虑。
通常门诊接诊时间仓促,因此重点问题的解决显得尤为重要。患者RA诊断明确,机体存在活动性炎症,蛋白尿、血糖升高均不能除外炎症继发,因此需重点给予关节炎的治疗。因血糖高不宜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得宝松)1支肌内注射抗炎、甲氨蝶呤10mg每周1次、雷公藤20mg,3次/d,2个月后随诊。但从整体来看,其血糖、血压控制不满意需要引起重视。虽然目前ACR正常,但eGFR已经升高,肾脏已处于代偿状态,因此嘱其查肾脏超声、完善眼底评估、监测血压。同时进行血糖管理的宣教,建议改善饮食结构并增加运动,医院肾内科、内分泌科就诊寻求专科帮助。
2个月后患者随访,2个月来坚持服用甲氨蝶呤、雷公藤,关节症状及双下肢水肿症状消失;就诊医院,认为其血糖水平可不需药物干预,因此坚持多吃蔬菜少吃主食,体力劳动大致同前,体重下降7.5kg;规律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血压/77mmHg。复查炎症指标降至正常,尿检中蛋白、潜血转阴,空腹血糖5.7mmol/L,HbA1c7.1%,白蛋白34g/L,余肝肾功能正常;双肾超声及眼底会诊未见异常。
仅仅针对RA的治疗,患者大量蛋白尿迅速转阴,且空腹血糖恢复正常,患者疾病的转归该如何解释?
首先,患者RA诊断明确,因为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症状控制可、炎症指标下降满意。病程中出现水肿、大量蛋白尿、白蛋白下降,提示存在蛋白的漏出,但不可否认,24hUP的检测存在取样不均匀、检验方法不稳定等因素,而患者因为经济限制等因素未行复查,因此其蛋白尿的程度不能十分明确。但从患者的治疗反应来看,蛋白尿的消失伴随关节症状的好转、炎症指标的下降,在炎症状态控制后低白蛋白血症也有明显的好转。因此,患者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或许与关节炎症有密切的关系。Muthukumar等对RA患者肾脏疾病的病因及预后的前瞻性观察研究中,受试者排除了糖尿病、乙型和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可能引起肾损害的疾病,所有患者服用泼尼松5~10mg/d,部分患者同时应用非甾体消炎药、甲氨蝶呤、羟氯喹。对其中38例肾穿刺活检表现为肾小球疾病的患者进行了随访,评价指标为尿总蛋白肌酐比,其中9例患者达到了完全缓解、15例患者达到了部分缓解,14例患者则为持续蛋白尿。对于完全缓解的患者,虽然该研究并未阐释其病程时间、蛋白尿的程度和具体治疗,但这项研究证明了RA患者合并蛋白尿并通过治疗好转的事实。同时,停止使用患者自备的"止疼药",或许也是逆转蛋白尿的一个因素。
关于血糖升高,患者通过控制全身炎症、改善饮食、适当劳动、降低体重而较好地控制了血糖,避免了降糖药的使用。分析原因,患者既往有相关病史,但因门诊患者资料不详,其糖尿病的诊断并不明确。此次就诊查HbA1c升高显著,不除外近期糖尿病控制欠佳,而门诊医生对其饮食控制、增加运动的建议,在患者血糖控制的过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患者的HbA1c在2个月内从9.5%降至7.1%,仅靠以上方法的控制似乎难以解释其效果。在此期间,患者主要针对RA进行抗炎治疗,因此我们考虑,血糖升高或许与全身炎症应激相关,近期的研究也提示自身免疫机制的异常也参与血糖代谢异常的过程。此外,不能除外患者应用自备的"止疼药"中存在激素,这也是血糖升高的可能原因。
这是一个门诊中常见到的关节炎、下肢水肿的患者,但在其一次次随诊中不断调整诊断与处理的过程,让我们有几点反思:
1对关节炎及相关肾损害的鉴别
RA起病隐匿、病程长、致残率高,一旦明确诊断尽早治疗可最大程度地挽回患者的劳动及生活能力。同时,在全身炎症状态下可产生蛋白尿,除了考虑对蛋白尿的鉴别,需重视对原发病的治疗。
2门诊治疗决策的选择及与住院患者诊治的区别
由于门诊疾病诊治时间有限,在患者的症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时,我们难以做到"广撒网"查明原因,作为门诊医生应把握重点问题的解决,分清轻重缓急。在本例中,患者的蛋白尿、血糖升高随着关节炎治疗的好转而改善,从而减少了患者进行多种检查及进一步用药,这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及其他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当然,针对合并症需给予适当宣教,必要时转诊相关专科,而这也体现出了门诊诊治的局限性。但在住院患者的管理上,因时间充裕,则需详细采集病史、针对原发病及合并症完善必要的排查,详细分析其中的原因,给予更有针对性及全面的治疗和综合管理。但因住院治疗费用更高、医疗资源有限,因此针对不同病情仍需具体分析。
3门诊患者的综合管理
在有限的门诊时间里,我们更多地解决了患者的专科问题,但医生看的是人而非疾病,因此我们倡导对患者整体进行考虑。将患者多系统的疾病结合在一起考虑,发现患者合并的多种问题进行必要的宣教或转诊,能够帮助患者更早地进行疾病的干预和治疗。
4患者依从性的建立
医院进行了原发病的处理,而血糖、血压等问题的解决则需要长期监测和调整,这需要患者寻求基层医生的帮助。医院医生的宣教和建议、基层医生的长期监测与治疗,患者才会建立起对抗疾病的信心和良好习惯,更好地提高治疗的依从性,而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健康发展。
本文来源:中华内科杂志,,56(09):-.
作者:尹月,张昀,曾学军
转自:中华医学网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