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一位爸爸教女儿学诗的10个绝招

为什么人家的娃可以出口成诗?

一年级的孩子是怎么掌握多首诗的?

每个优秀的娃背后都有一位好爸爸(妈妈),

这一次,这位帅气的爸爸站了出来,

并把自己教娃学诗的秘籍倾囊相授:

10种方法任你选,

教娃学诗不再难。

周末的一天,我去单位加班,六岁的女儿跟我一起。经过底楼时,一幅巨型山水画吸引住了她。我问女儿:从这幅画里,你除了看到高山流水、悬崖峭壁、古木参天之外,你还能想到什么吗?女儿顿了顿,说:我能想到好几首诗。接着,她饶有兴致地给我背了十多首古诗。

是啊,诗是有形画,画是无形诗。女儿触景能生情,观画可吟诗,说明前阶段和她一起赏诗背诗已经初见成效。

我爱读诗,这爱好,一方面源于我的父亲,父亲是小学老师。小时候,父亲的书柜中有《唐诗三百首》、《增广贤文》、《幼学琼林》之类的书,我没事时拿起来看看,觉得这些古韵文读起来朗朗上口,精炼的语言中囊括了很多有趣的小故事,不知不觉中就喜欢上了。

另一方面,源于小学和初中的语文老师,我所经历的语文老师对诗文背诵的要求都很高,以至于现在我依然能够一字不漏地背出那时候所学的一些古文,比如《木兰辞》、《为学》、《岳阳楼记》、《桃花源记》、《出师表》。回头一看,我应该感谢老师们的严格要求。

少年时期,特别是初中以前,是每个人记忆力最强的时期,那时候的知识积累可以奠定一生学习的兴趣和基础。现在,我将这种要求“强加”给我的女儿,一半是源于我的爱好,另一半是源于我对少年时期知识积累的认知。

少年时代是一个人记忆的黄金时代,打个通俗的比方,小时候背诗词,就像弯下腰去捡钱,只要弯下腰,钱都是你的。此外,小时候记忆里的声音,对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最深远的,众多有着强烈国学功底的大家,他们的扎实的基本功无不是小时候凭借超强的记忆能力和勤奋的学习态度打下的。

教女儿读诗,开始于她上幼儿园大班时。那时,她在北边上幼儿园,我家住南边,从家到学校至少需要一刻钟的车程。每天早上送女儿上学的时间,就成了我们的“晨读”时间。现在,女儿还经常提起,爸爸早上跟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早上精力好,我们一起来高声读诗吧。

女儿“晨读”的每一首诗,都是我精心挑选的。教女儿之前,我都要认真的备课,包括作者生平、写作背景、语言特色、思想意境等,并且尽可能用通俗的语言或生动的故事进行讲解,这样才不至于枯燥无趣。女儿不认识字,所以教授之时,往往都是简单解释诗词大意之后,通过“我读一句、她读一句”“口口相传”的方式教授给她。

就这样,到一年级下学期结束,女儿已经学会了多首诗词,其中包括很多初中生也未必能够流畅背诵的《春江花月夜》、《长恨歌》等唐诗,《满江红》、《蝶恋花》、《江城子》、《念奴娇》等宋词。我有时候也不禁感叹,孩子的记忆能力真是潜力无限!同时,也让我深刻地体会到,零碎时间就像零花钱,坚持攒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教女儿读诗,当然也不仅仅限于早上送其上学的时间。好的情境、好的节日、好的地点,都可以成为“共读”的大好机会。如:

我和女儿在小区围墙外面散步时,我们共读“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下“太阳雨”时,我们共读“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黄昏时,我们共读“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秋夜时,我们共读“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初冬时,我们共读“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下雪时,我们共读“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清明节时,我们共读“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中秋节时,我们共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重阳节时,我们共读“岁岁重阳今有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讲到四大美女时,我们共读“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去扬州旅游时,我们共读“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去三国城旅游时,我们共读“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去长江边玩时,我们共读“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我想,女儿现在背的这些诗词,也许是不懂的,但这些诗词就像迷迷糊糊的一幅名画,一定会扎根于她的记忆深处。等她长大后的某一天,遇到某个风景、某种心情时,一定会像牛反刍一样,把过去记忆的东西重新咀嚼出来。那种重拾记忆的感觉,一定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这正如《倚天屠龙记》里,张无忌告别冰火岛前,谢逊曾逼迫他背下许多武功要诀,还说“虽然你现在不懂,但先记着,将来总会懂的”。

也许有人会问,孩子这么小,给她读那么多东西有何用途?读诗赏诗,与考试分数、学习成绩无关。急功近利地看,它不像学奥数、学外语那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着眼长远,却有着传承文化、滋润心灵、提升素养、增强自信等神奇功效。

一是传承传统文化。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诗的国度。读诗其实就是读史,古诗词其实就是一面文学化了的历史镜子,里面浓缩了古代文化的精华,折射出了古代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万千气象。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历代读书人对包括诗歌在内的经典不断地背诵、涵咏、贯通而发展传承下来的。

习大大曾说过: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也非常欣喜地看到,《中国诗词大会》中“武亦姝”们“圈粉”无数,新版“部编本”教材中古诗文篇目大幅飙升,必将有效彰显民族文化的自信,有力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是提升文化素养。

好的诗词,都是音韵和谐、字句铿锵、意境幽远,是千年以来语言的精粹。读诗词,就是跟随古人,去欣赏中国的文字美、语言美、节奏美和韵律美,去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提升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更是大有裨益。

即使孩子长大后忘记他所背过的诗词,但是他体会过好的韵律、词语和意境。况且,经典的诗词,哪怕你不明白意思,只是音韵,让孩子听着学着背着,都比读背些粗鄙词句要好些。

就像,如果可以选择,你是愿意孩子从小读“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这样流转缠绵的诗句,还是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类单纯说教的词语?

你是希望孩子从小听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的钢琴曲,听京剧、昆曲,还是让她听“我身上有你的香水味”、“擦干一切陪你睡”这样的流行歌曲?

以后她想起小时候的文字,是记起“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好,还是“叫一声阿姨,阿姨给你糖吃”好?选择何种,不言自明!

三是增强学习自信。

和其它长篇大论的文章相比,诗词的篇幅普遍较短,一首诗词在短时间内可以掌握,记忆背诵起来相对比较容易,有利于增强小孩子读书的兴趣和信心。以此作为敲门砖,可以让小孩子信心满怀地进入语文学习的“百花园”。

当然,小朋友们精读一首诗、多背一首词,当时确实看不出明显变化,但是一定要相信水滴石穿的力量。杜甫《春夜喜雨》中有一句形容春雨的名句:润物细无声。这句诗用来比喻读诗的效果非常妥帖。知识“滋润”的小苗,我们“不见其长,却日有所长”。今天用心播撒诗意的种子,明天定会收获成功的喜悦。

古诗词是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是当时的语言艺术精华,作为现在的小孩子,诵读、记忆和理解起来确实比白话文要难。教授小孩子读古诗词,个人觉得,家长是必须掌握一定技巧的。我总结了十点:

第一,自己最好会背,且背得滚瓜烂熟。

这样教的时候才能脱口而出,而不是照本宣科。对于这一点,曾经作过学生的我们都清楚,我们学生时代最崇拜的老师,就是那种思路开阔、知识丰富、侃侃而谈,且能让我们每次考试成绩也不差的老师。

此外,自己可以背出来也能给孩子起到示范的作用,让小孩子知道爸爸妈妈也一直在学习。

第二,要讲得好,必须学得透。

作为家长,不是自己会背就行,教小孩之前,还必须精心备课,深刻把握诗词释义、写作背景、文化常识等,这样讲述起来就可以天马行空、举一反三,不至于错漏百出、离题万里。

特别小孩子在读诗过程中提出问题时,要耐心回答,不懂的地方要及时查阅资料,不放过小孩子感兴趣的每一个问题。

如,《渡荆门送别》里提到“楚国”,女儿的问题:楚国在哪里?吴国在哪里?古代时海门属于哪国?海门什么时候有的?

《长恨歌》中讲到唐玄宗李隆基派方士去寻找杨玉环,“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女儿提出的问题:天上地下都没找到,杨玉环哪去了?是不是真的去日本了?

这些有趣的问题,考验着家长的知识储备能力。回答好了,才能满足小孩的好奇心,不至于将小孩的“探究之心”扼杀于萌芽状态。

第三,对诗词的解释,可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或通过将知识迁移为今天的某件事、某个场景,让孩子能够直观感受,增强现实感和趣味性。

绝大多数名诗名词都是事、景、情及看、听、想三者的完美结合。

如,讲李煜的《虞美人》时,我抛出的故事名称是:一首好词让一个被软禁的皇帝掉了脑袋;讲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时,我抛出的故事名称是:一场交通事故成就了一首好诗;读杜牧的《过华清宫》时,女儿表演骑马送荔枝的差使,从广东运荔枝到长安的骊山;读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时,我和女儿探讨“苏轼是不是个吃货?读郑板桥的《竹石》时,我和女儿讲“郑板桥画竹撞死鸟”的故事。

读诗词,还要善于挖掘隐藏在诗词后面的精彩寓意和故事。

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其实是杨万里劝导林子方不要到地方去为官;《赠花卿》其实是杜甫劝诫平定叛乱有功的花敬定不可功高盖主。

第四,必须活学活用。

尤其是生活中出现与古诗词中描述的类似场景或情感时,可以和小孩子一起诵读,这样让小孩子深刻体会到“文化新旧能相益,心理古今本自同”。

如,前面提到我和女儿在小区围墙外散步时,看到围墙内有小女孩在嘻嘻哈哈追逐打闹,我立即给女儿讲“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多情却被无情恼”,结合现实情况,女儿很快就理解了苏轼这首词的意境。

古人写节日的诗词特别多,所以节日是学诗的大好时机。

如,去年中秋节前后,我和女儿在复习苏轼的《水调歌头》之后,新学习了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和张九龄的《望月怀远》;重阳节前后,又新学习了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和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第五,必须掌握一些记忆的方法。

背诵是“童子功”,小孩子此项功夫都非常了得。但是对于古诗词的学习,还是要讲究一些方法的。

比如叙事诗,要把握事情发展的基本脉络,《长恨歌》是属于比较长的一首诗了,其实该诗的脉络很清晰,就是“选玉环—得玉环—宠玉环—失玉环—想玉环—找玉环—见玉环”,找到这一规律,分段背起来就不至于次序混乱。

此外,还必须遵循记忆规律,及时复习,温故知新。

第六,可以尝试将古诗词分类,如按体裁分,按类型分,按关键词分,按词牌分等等,主要可以让小孩子直观地掌握每类诗词的特点。

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课本上的第一首诗是邵康的《一去二三里》,这首诗属于数字诗。在女儿学这首诗的时候,我顺带诵读另外一首数字诗: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课本上的第二首诗是汉乐府《江南》,学习该诗时,同样,我和女儿一起诵读了描写“江南”的其它诗词,以加深对江南美景的印象,如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净说江南好》、杜牧的《江南春绝句》、白居易的《忆江南》、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温庭筠的《望江南》等等。

第七,要多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古诗文学习的重要教法,也是重要学法。通过诵读,把古诗词中的优美的文字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将视觉形象变成听觉形象,能让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有利于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第八,可以与音乐结合起来学。

许多唐诗宋词本来就是当时的流行歌曲(王昌龄、高适、王之涣旗亭小酌,梨园女艺人竞唱,就可以证明这一点),读唐诗宋词时,如果要把诗词的文字美和旋律美结合起来,通过吟诵、快板、音乐等形式来学习是一种非常好的途径。

吟诵、快板有技巧,不容易学会,但是将诗词谱成的歌曲相对容易入门,也有很多歌星,如邓丽君、王菲等都有这方面的专辑。让孩子听听,辅以文字,很快就可以学会。如李煜的《虞美人》、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李叔同的《送别》等诗词,我就是让女儿听网上下载的歌曲后学会的。

另外,一个偶然的机会,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592hotel.net/jbgs/92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