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的性味是:D
A.辛苦大寒
B.辛咸大寒
C.辛酸大寒
D.辛甘大寒
E.甘淡大寒
2.黄芩具有而黄柏不具有的功效是:D
A.燥湿
B.泻火
C.解毒
D.清肺热
E.退虚热
3.治疗乳痈腹痛首选:A
A.蒲公英
B.鱼腥草
C.败酱草
D.紫花地丁
E.板蓝根
4.下列药物中,不宜与藜芦配伍的是:E
A.黄芩
B.黄连
C.黄柏
D.龙胆草
E.苦参
5.具有养阴生津功效的药物是:A
A.生地黄
B.牡丹皮
C.赤芍
D.紫草
E.金银花
6.治疗胎热不安首选:C
A.黄连
B.栀子
C.黄芩
D.紫苏
E.黄柏
7.贯众具有的功效是:A
A.止血
B.止泻
C.止呕
D.止咳
E.止痒
8.具有涩肠,止血,杀虫功效的药物是:C
A.椿皮
B.苦楝皮
C.贯众
D.榧子
E.肉豆蔻
9下列哪项不治虚热:E
A.白薇
B.青蒿
C.银柴胡
D.牡丹皮
E.柴胡
0.治疗咽喉红肿疼痛,兼有肺热咳嗽痰多者,应首选:A
A.射干
B.鱼腥草
C.马勃
D.板蓝根
E.山豆根
.下列哪项不是栀子的功效:D
A.凉血止血
B.泻火除烦
C.利湿退黄
D.清退虚热
E.解毒消肿
2.治疗口舌生疮、小便短赤首选:C
A.茯苓
B.滑石
C.竹叶
D.芦根
E.浮萍
3.既能治疗热毒生疮,又能治疗风热外感的药物是:E
A.黄连
B.蒲公英
C.牛黄
D.桑叶
E.金银花
4.长于清泄胃肠湿热的药物是:B
A.黄芩
B.黄连
C.黄柏
D.栀子
E.龙胆草
5.湿热下注之足膝红肿热痛,当选用哪组药物治疗:D
A.羌胡、独活
B.白芷、苍耳子
C.苦参、茯苓
D.黄柏、苍术
E.细辛、防风
6.用于温病热甚伤劫液之肠燥便秘的药物是:A
A.生地黄
B.大黄
C.番泻叶
D.火麻仁
E.郁李仁
7.孕妇忌用的药物是:A
A.天花粉
B.淡竹叶
C.夏枯草
D.密蒙花
E.芦根
8.既能泻火凉血,活血祛瘀,又能清泄湿热的药物是:E
A.栀子
B.牡丹皮
C.紫草
D.蒲黄
E.大黄
泻下药.具有消肿散结功效的药物是:C
A.芫花
B.豆巴
C.甘遂
D.牵牛花
E.芦荟
2.巴豆内服的用量是:A
A.0.~0.3g
B.0.5~g
C..5~3g
D.3~5g
E.5~0g
3.具有软坚作用的泻下药是:A
A.芒硝
B.巴豆
C.大黄
D.牵牛子
E.火麻仁
利水渗湿药.泽泻具有的功效是:A
A.泄火
B.清肝
C.健脾
D.清肺
E.解暑
2.茯苓的功效是:A
A.健脾利水
B.健脾燥湿
C.健脾补肾
D.益气养阴
E.清热利水
3.善治砂淋、石淋的药物是:D
A.车前子
B.石韦
C.滑石
D.金钱草
E.木桶
4.下列不具有健脾祛湿作用的药物是:B
A.茯苓
B.猪苓
C.白术
D.薏苡米
E.苍术
5.用治暑湿泻泄,利小便以实大便是指何药:C
A.茯苓
B.猪苓
C.车前子
D.泽泻
E.木通
6.既能利水通淋,又能清解暑热的药物是:C
A.木通
B.车前子
C.滑石
D.海金沙
E.地肤子
7.既能利水通淋,又能通经下乳的药是:B
A.车前子
B.木通
C.王不留行
D.穿山甲
E.泽泻
8.海沙石的药用部位是:D
A.矿石
B.贝壳
C.树脂
D.孢子
E.子实体
9.善治膏淋的药物是:C
A.车前子
B.滑石
C.萆薢
D.石韦
E.海金沙
0.治疗湿热黄疸的最佳选药是:C
A.车前子
B.泽泻
C.茵陈
D.木通
E.石韦
.善治血淋,尿血的药物是:C
A.车前子
B.泽泻
C.石韦
D.萆薢
E.木通
理气药.治痰浊痹阻、胸阳不振之胸痹,常以全瓜萎配:C
A.丹参
B.桔梗
C.薤白
D.前胡
E.贝母
2.既能疏肝理气,又能调经止痛的药物是:C
A.橘皮
B.青皮
C.香附
D.木香
E.乌药
化痰止咳平喘药.具有降逆止呕功效的药物是:B
A.白前
B.旋覆花
C.桔梗
D.前胡
E.白芥子
2.功可润肺止咳,灭虱杀虫的药物是:A
A.百部
B.桔梗
C.紫菀
D.款冬花
E.杏仁
3.长于治疗寒痰咳喘,胸满肋痛的药物是:A
A.白芥子
B.紫苏子
C.杏仁
D.葶苈子
E.桔梗
4.南星的功效是:A
A.燥湿化痰,祛风止痉
B.清化热痰,息风定惊
C.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D.清化热痰,除烦止呕
E.清肺止咳,润肺化痰
5.可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药是:B
A.枳实
B.半夏
C.莱菔子
D.芦根
E.全瓜蒌
6.下列何药不能降逆止呕:D
A.竹茹
B.生姜
C.半夏
D.竹赭叶
E.代石
7.桔梗的作用是:C
A.润肺止咳,下气化痰
B.宜肺利咽,清肺化痰
C.宣肺利咽,祛痰排脓
D.降气止咳,祛痰排脓
E.降气止呕,祛痰排脓
8.桑白皮用于治疗的病症为:A
A.肺热咳喘,痰多壅盛
B.风寒咳喘,呼吸困难
C.寒饮咳喘,胸痛背寒
D.燥湿伤肺,痰少难咳
E.目暗不明,目赤肿痛
9.下列具有利尿作用的药物是:E
A.苏子
B.莱菔子
C.决明子
D.白芥子
E.葶苈子
0.用治肺虚久咳、痰少咽燥之证,宜选:B
A.浙贝母
B.川贝母
C.陈皮
D.黄芩
E.半夏
(一)中兽药学中医基础知识.气的基本概念
2.气的生成
气的生成的影响因素。
人体之气来源于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即元气)、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自然界的清气,后两者又合称为后天之气(即宗气),三者结合而成一身之气,《内经》称为“人气”。来源于饮食物的水谷精微,被人体吸收后化生水谷之气,简称为“谷气”,布散全身后成为人体之气的主要部分。
()在气的生成过程中,尤为重要的是:B
A.肺的呼吸功能
B.脾胃运化功能
C.肾的闭藏功能
D.肺肾协调功能
E.心的主血功能
(2)在气的生成过程中,尤为重要的是:AC
A.肺的呼吸功能
B.肾的闭藏功能
C.脾胃的运化功能
D.肝的疏泄功能
3.气的生理功能
气的生理功能与气化的概念。
人体之气的生理功能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推动与调控作用。②温煦与凉润作用。③防御作用。④固摄作用。⑤中介作用。
气的推动作用,是指阳气的激发、兴奋、促进等作用、主要体现于:①.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及生殖机能;②激发和促进各脏腑经络的生理机能;③激发和促进精血津液的生成及运行输步;④激发和兴奋精神活动。
气的温煦作用对人体有重要的生理意义:①温煦机体,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②温煦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助其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③温煦精血津液,助其正常施泄、循行、输布,即所谓“得温而行,得寒而凝”。
气的固摄作用表现为:①统摄血液,使其在脉中正常运行,防止其逸出脉外。②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控制其分泌量、排泄量,使之有度而规律地排泄,防止其过多排出及无故流失。③固摄精液,防止其安加排泄。
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体内精气血津液各自的代谢及其相互转化,是气化的基本形式。
()属于气的推动作用的有(ABCD)
A.促进机体生长发育B.促进津血的生成C.激发经络功能D.激发脏腑功能
(2)下列与“气主煦之”无关的是(A)
A.气郁久从阳而化热B.体温的维持恒定
C.脏腑经络组织器官正常的活动D.血和津液的循环运行
(3)下列选项中,气不能固摄的物质是(E)
A.血液B.汗液C.唾液D.精液E.水谷
(4)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相互转化的作用称(A)
A.气化作用B.防御作用C.固摄作用D.推动作用E营养作用
4.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
“气机”的概念及气的升降出入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体现。
[真题考点]气机及其调节。
气的运动称作气机。
脾气主升,胃气主降,斡旋诸气于入体之中,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枢。
肝升肺降,升降协调,对全身气机的调畅,气血的调和,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气机升降之枢是指(D)
A.肺主呼气,肾主纳气B.心火下降,肾水上升
C.肝主左升,肺主右降D.脾气主升,胃气主降
(2)气机升降之枢是指(D)
A.肺主呼气,肾主纳气B.心火下降,肾水上升
C.肝主左升,肺主右降D.脾主升,胃主降
E.以上都不是
(3)全身气机调畅最重要的环节是(C)
A.肺主呼气,肾主纳气B.心火下降,肾水上升
C.肝气主升,肺气主降D.脾气主升,胃气主降
E肺气宣发,亦主肃降
5.气的分布与分类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组成、分布与主要功能。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分布与元气、宗气、卫气的主要功能。
()元气通过三焦,布散全身。《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
宗气聚于胸中,通过上出息道(呼吸道),贯注心脉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灵枢?刺节真邪》说:“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
《素问?痹论》说:“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
《素问?痹沦》说:“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元气流行的通道是(C)
A命门B.血脉C.三焦D.膻中
(2)宗气的分布是(A)
A上走息道,下注气街B.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C通过三集,流动全身D.上荣头目
E与血液同行,环周不休
(3)卫气的分布是(B)
A.上出息道,下走气街B.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C通过三角,运行全身D.上荣头目,达于周身
E与血同行,环周不休
(4)卫气的分布是(B)
A.上出息道,下走气街B.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C.通过三焦,流行全身D.上荣于头目
E.与血同行,环周不休
(5)营气的分布是(E)
A.上出气道,下出气街B.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C.通过三焦,流行全身D.上荣于头目
E与血同行,循脉上下,环周不休
(6)元气的分布是(C)
A.上出息道,下走气街B.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C.通过三焦,流行全身D.上荣于头目
E.与血同行,环周不休
(2)元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二是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元气的作用是(A)
A.推动作用B.营养作用C.气化作用D.防御作用E.固摄作用
(2)元气的主要功能是(A)
A.推动作用B.营养作用C.气化作用D.防御作用E.固摄作用
(3)下列选项中,符合元气的生理功能的有(BCD)
A.固摄精、血、津液B.温煦脏腑组织器官
C.激发脏腑组织生理活动D.推动人体生长和发育
(4)元气的生理功能是(ABC)
A.推动生长发育B.温煦脏腑组织
C.激发生理活动D.固摄液态物质
(3)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面积聚于胸中的气。
宗气上走息道,推动肺的呼吸。因此,凡是呼吸、语言、发声皆与宗气有关。
宗气贯注于心脉之中,促进心脏推动血液运行。因此,凡血液的运行、心搏的力量及节律等皆与宗气有关。
《灵枢·邪客》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二)血
.血的概念及生成
2.血的功能及运行
血濡养功能的表现。
血的濡养作用,较明显地反映在面色、肌肉、皮肤、毛发、感觉和运动等方面。
()血液的营养和滋润作用,具体可表现在(ABCD)
A.面色的红润B.肌肉的丰满壮实
C.皮肤毛发的润泽有华D.感觉和运动的灵活自如
(三)津液
.津液的概念及功能
津液的概念及功能。
在津液中,质地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人血脉之内,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质地较浓稠,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起濡养作用的,称为液。
()津的功能是(BCD)
A.濡养脑髓B.润养肌肤C.润养孔窍D.充养血脉
(2)下列选项中,符合液的功能的有(BC)
A.润养肌肉和孔窍B.滑润关节
C.濡养脏腑和脑髓D.充养血脉
()液的特性和功能是(ABC)
A.质稠厚,流动性小B.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
C.滋养作用D.渗注于血脉
2.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脾、肺、肾及三焦在津液代谢中的作用及调节机制。
津液代谢的影响因素。
津液在体内的输布主要依赖于肾气的蒸化和调控、脾气的运化、肺气的宣降、肝气的疏泄和三焦的通利。津液的排泄主要与肾、肺、脾的生理功能有关。
()津液代谢与下列哪组脏腑最为密切(D)
A.脾、肾、小肠、三焦B.脾、肝、肾、三焦
C.肺、肾、三焦、小肠D.肺、脾、肾、三焦
E.心、肾、小肠、膀胱
(2)津液运行于周身,在于(B)
A.肾主闭藏B.肝主疏泄
C两者均有关D.两者均无关
(3)影响津液运行的因素(B)
A.肾主闭藏B.肝主疏泄
C两者均有关D.两者均无关
(4)对水液代谢起重要作用的脏腑功能有(ABCD)
A肝气疏泄通利B.肺气通调水道
C脾气运化转输D.肾气蒸腾气化
(四)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气和血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母。
气能生血、气能行血的机理。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的运用。
()气能生血,是指血液的化生离不开气作为动力。
体内精气血津液各自的代谢及其相互转化,是气化的基本形式。
()气对血液生成的作用是(AC)
A.气化作用B.温煦作用C.推动作用D.固摄作用
(2)气能行血,是指血液的运行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
气的温煦作用,是指气能温煦精血津液,助其正常施泄、循行、输布,即所谓“得温而行,得寒而凝”。
气的固摄作用,是指气对于体内血、津液、精等液态物质的固护、统摄和控制作用,从而防止这些物质无故流失,保证它们在体内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2)气对血液和津液运行的作用是(ACD)
A温煦作用B.气化作用C.推动作用D.固摄作用
(3)源于气能生血的理论,临床上治疗血虚的病变,常常以补气药配合补血药使用。
(3)治疗血虚病证,配用补气药物的生理基础是(A)
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津血同源
(4)源于气能行血的理论,临床上在治疗血液运行失常时,常常配合补气、行气、降气、升提的药物。
(4)治疗血瘀证,常酌配补气行气药物,其机理是(B)
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津血同源
(5)源于气能摄血的理论,临床中发生大出血的危重证候时,常常用大剂量补气药物以摄血。
(6)用补气法治疗出血的理论根据是(B)
A.气能生血B.气能摄血C.气能行血D.血能载气
2.气和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化)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
气能行津的机理。气随津脱的病机。
()气能行津,气是津液在体内正常输布运行的动力,津液的输布、排泄等代谢活动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和升降出入的运动,
气的温煦作用,能温煦精血津液,助其正常施泄、循行、输布,即所谓“得温而行,得寒而凝”。
气的固摄作用,是指气对于体内血、津液、精等液态物质的固护、统摄和控制作用,从而防止这些物质无故流失,保证它们在体内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气对血液和津液运行的作用是(ACD)
A.温煦作用B.气化作用C.推动作用D.固摄作用
(2)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有赖于气的推动、固摄作用和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体内精气血津液各自的代谢及其相互转化,是气化的基本形式。
()气对尿液、汗液的调控作用是(BCD)
温煦作用B.气化作用C.推动作用D.固摄作用
(2).气对尿液、对汗液排泄的调控作用是(BCD)
A.温煦作用B.气化作用C.推动作用D.固摄作用
(3)气对尿与汗的调控作用,主要表现为(BD)
A.温煦功能B.气化功能C.防御功能D.固摄功能
(4)气对尿液、汗液的排泄有控制调节作用的功能是(BD)
A.温煦功能B.气化功能C.防御功能D.固摄功能
(3)津能载气,当大汗、大吐、大泻等津液大量丢失时,气亦随之大量外脱,称之为“气随津脱”。清?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痰饮》说:“吐下之余,定无完气。”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生理基础是(D)
A.气能生津B.气能行津C.气能摄津D.津能载气
99A5“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生理基础是(D)
A.气能生津B.津能化气C.气能摄津D.津能载气
E气能行津
清虚热药
重点药:青蒿、地骨皮、白薇
非重点药:银柴胡、胡黄连
青蒿、地骨皮、胡黄连的功效。
.青蒿
功效:清透虚热,凉血除蒸,解暑,截虐
应用:温邪伤阴,夜热早凉;阴虚发热,劳热骨蒸;暑热外感,发热口渴;疟疾寒热。
()青蒿能治疗的病证是(D)
火毒疮疡B.暑湿泻痢C.两者均是D.两者均非
(2)既能清实热又能退虚热的药物是(ABCD)
知母B.牡丹皮C.青蒿D.秦艽
X42.下列哪项是青蒿的主治病证(ABCD)
A.阴虚发热,骨蒸劳热B.温邪伤阴,夜热早凉
C.暑邪发热,口渴尿赤D.疟疾,寒热往来
2.地骨皮
功效:凉血除蒸,清肺降火。
().地骨皮具有的功效是(C)
A.清实热B.退虚热C.二者均是D.二者均非
(2)功能凉血退蒸,清泄肺热的药物是(B)
牡丹皮B.地骨皮C.二者均是D.二者均非
(3)地骨皮的功效是(C)
A.清实火B.退虚热C.两者均是D.两者均非
3.胡黄连
功效: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4)下列选项中,既能清湿热,又能除疳熬的药物是(B)
A.黄连B.胡黄连C.地骨皮D.银柴胡E.柴胡
泻下药(一)攻下药
重点药:大黄、芒硝。
非重点药:番泻叶、芦荟。
芒硝的性味。大黄、芦茎的功效。大黄的用药鉴别。芒硝、芦菱的用量用法。
.大黄(来源重点)
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应用: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热毒疮疡,烧烫伤;瘀血诸证;湿热痢疾、黄疸、淋证。
若脾阳不足,冷积便秘,须于附子、干姜等配伍,如温脾汤。
用药鉴别:生大黄泻下力强,故欲攻下者宜生用,入汤剂应后下,或用开水泡服;久煎则泻下力减弱。酒制大黄泻下力较弱,活血作用较好,宜用于瘀血证。大黄炭则多用于出血证。
()大黄具有的功效是(A)
A.清热泻火,解毒止血B.活血祛痰,通络止痛
C.泻火凉血,清心除烦D.利胆退黄,清热除疳
E.泻火解毒,凉血除蒸
(2)下列哪项不是大黄的功效(C)
A.清热泻火B.解毒C.消肿散结D.止血E.活血祛瘀
(3)既有泻火凉血,活血祛瘀,又能清泄湿热的药物是(E)
A.栀子B.丹皮C.紫草D.蒲黄E.大黄
()大黄和虎杖都具有的功效是(D)
A.活血、通便、解毒、止咳B.活血、通便、利湿、止血
C.活血、利湿、解毒、止痛D.活血、解毒、通便、退黄
E.活血、止痛、止痉、解毒
(4).大黄配附子、干姜可用于(B)
A.实热积滞,燥屎坚结B.脘腹冷痛,大便秘结
C.腹大水肿,二便不通D.津枯血少,肠燥便秘
E.虫积腹痛,大便秘结
(5).用治肝热目赤兼大便秘结的药物是(ABC)
A.决明子B.大黄C.芦荟D.熊胆
(6).下述大黄的使用方法,哪项是正确的(ABCD)
A生大黄用于热结便秘B.酒大黄用于瘀血诸证C大黄炭用于血热出血D.制大黄用于化浊降脂
(7).大黄后下的目的是(B)
清热解毒B.泻热通便C.清化热痰D.活血祛瘀E.凉血止血
2.芒硝
药性:咸、苦,寒。
用法用量:0-5g,中人药计内或开水溶化后服。外用适量。
()芒硝的性味是(D)
A.辛、苦、凉B甘、谈、凉C.酸、甘、寒D咸、苦、寒
(2)下列关于药物用法用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BC)
芫花入汤制,3-0gB.龙胆草入汤剂,3-6g
芒硝冲服,0~5gD.代赭石入汤剂,3-0g
(3)不宜入煎剂的泻下药是(BCD)
A.芒硝B.芦荟C.巴豆D.千金子
3.芦荟
功效:泻下通便,清肝,杀虫。
应用:热结便秘;烦躁惊痫;小儿疳积。
用法用量:人丸散服,每次-2g。外用适量。
()芦荟的功效是(ABC)
杀虫B.清肝C.泻下D.祛瘀
(2)用治肝热目赤兼大便秘结的药物是(ABC)
决明子B.大黄C.芦荟D.熊胆
(3)治疗小儿疳积,宜选用的药物是(C)
郁李仁B.芒硝C.芦荟D.商陆
(4)不宜入煎剂的泻下药是(BCD)
A.芒硝B.芦荟C巴豆D.千金子
(二)润下药
重点药:火麻仁。
非重点药:郁李仁。
(三)峻下逐水药
重点药:甘遂、巴豆、牵牛子、大戟和芫花。
重点药:商陆。
甘遂、大戟、商陆、牵牛子、芜花、巴豆的功效。甘遂、牵牛子、芫花、巴豆
、千金子的用量用法。
.甘遂
功效:泻水遂饮,消肿散结。
凡水肿、大腹鼓胀、胸胁停饮,正气未衰者,均可用之。可单用研未服,或与牵子同用,如二气汤;或与大载、芫花为末,枣汤送服,如十枣汤。
用法用量:入丸、散服,每次0.5~g。外用适量,生用。内服醋制用,以减低毒性。
()甘遂配牵牛子可用于(C)
A.实热积滞,燥屎坚实B.脘腹冷痛,大便秘结
C.腹大水肿,二便不通D.津枯血少,肠燥便秘
E.虫积腹痛,大便秘结
(2)甘遂内服最为适宜的剂型(C)
汤剂B.露剂C.丸、散剂D.酒剂
(3)泻下药中有效成分不溶于水,宜入丸散的药物是(E)
芒硝B.番泻叶C.火麻仁D.牵牛子E.甘遂
(4)研末服用较煎服效果好的药物是(ABCD)
A鸡内金B.甘遂C.雷丸D鹤草芽
2.大戟
功效:泻下逐饮,消肿散结。
3.商陆
功效:泻下逐水,消肿散结。
B93.既能泻下逐水,又能消肿散结的药物是(D)
A.巴豆B.芫花C.牵牛子D.商陆
()能通利二便的药物是(ABCD)
A.商陆B.冬葵子C.大戟D.甘遂E.牵牛子
功效:泻下逐水,去积杀虫。
用法用量:煎服,3~9g。入丸散服,每次.5~3g。本品炒用药性减缓。
()既能泻下逐水,又能去积杀虫的药物是(C)
A.巴豆B.芫花C.牵牛子D.商陆
()下列关于药物用法用量的叙述,错误的是(D)
A.麝香入丸散,每次0.06~0.g
B.芦荟入丸散,每次~2g
C.京大戟入丸散,每次g
D.牵牛子入丸散,每次4~6g
E.硫黄入丸散,每次~3g
5.芫花
功效:泻水逐饮,祛痰止咳,杀虫疗疮。
用法用量:煎服,.5~3g;入丸散服,每次0.6g。外用适量。内服醋制用,以降低毒性。
()具有祛痰止咳功效的药物是(B)
A.牵牛子B.芫花C.商陆D.甘遂E.大戟
()下列关于药物用法用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BC)
A.芫花入汤剂,3~0g,B.龙胆草入汤剂,3~6g
C.芒硝冲服,0~5g,D.代赭石入汤剂,5~0g
6.巴豆
功效: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外用蚀疮。
用法用量:入丸散服,每次0.~0.3g。大多数制成巴豆霜用,以减低毒性。外用适量。
()既能逐水退肿,又能祛痰利咽的药物是(B)
A.牵牛子B.巴豆C.商陆D.京大戟
(2)用治阳虚便秘的药物是(BD)
A.鹿茸B.肉苁蓉C.巴豆D.硫黄
()巴豆内服剂量是(C)
A0.3g-0.6gB0.7-0.9gC0.-0.3gD0.0-0.03g
7.千金子
用法用量:-2g;去壳、去油用,多入丸散服。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不宜入煎剂的泻下药是(BCD)
A芒硝B芦荟C巴豆D千金子
四祛风湿药
(一)祛风寒湿药(疏散风寒)
重点药:独活、木瓜、威灵仙、蕲蛇
非重点药:川乌、草乌、乌梢蛇、海风藤、昆明山海棠
真题考点
独活、威灵仙、川乌、草乌、蕲蛇、乌梢蛇、木瓜、蚕砂、海风藤的功效
独活
功效:祛风湿,止痛,解表
本品善入肾经而搜伏风,与细辛、川穹等相配,可治风扰肾经,伏而不处之少阴头痛,如独活细辛汤
()治疗少阴头痛,宜选用的药物是(CD)
A羌活B白芷C细辛D独活
2威灵仙
功效:祛风湿,通络止痛,消骨鲠
()下列除哪项外都是主治风湿热痹的药组(C)
A黄柏、蚕砂B木通、防己C独活、威灵仙
D白鲜皮、薏苡仁E忍冬藤、络石藤
()下列除哪项外都是主治风湿热痹的药组(C)
A黄柏、蚕砂B木通、防己C独活、威灵仙
D白鲜皮、薏苡仁E忍冬藤、络石藤
3川乌
功效:祛风湿,温经止痛
应用:风寒湿痹,心腹冷痛,寒疝疼痛;跌打损伤,麻醉止痛
()治疗跌打损伤,宜选用的药物是(D)
A蕲蛇B独活C秦艽D川乌
4.草乌
功效:祛风湿,温经止痛
()川乌、草乌功效的共同点是(A)
A.祛风湿,温经散寒,止痛B祛风湿,舒筋络,消肿止痛
B.祛风湿,解表,止痛D祛风湿,通络,止痉
5蕲蛇
功效:祛风,通络,止痉
应用:风湿顽痹,中风半身不遂;小儿惊风,破伤风;麻风,疥癣
()治疗小儿惊风,宜选用的药物是(A)
A.蕲蛇B独活C秦艽D川乌
(2)下列哪项不是白花蛇的适应症(A)
A.湿浊中阻,吐泻转筋
B.风湿痹痛,筋脉拘挛
C.中风偏枯,半身不遂
D.麻风顽痹,皮肤瘙痒
E.破伤风症,角弓反张
6乌梢蛇
功效:祛风,通络,止痉
()蕲蛇、乌梢蛇功效的共同点是(A)
A.祛风,通络,止痉
B.祛风,散寒,利水
C.祛风除湿,温经止痛
D.散寒止痛,平肝定惊
7.木瓜
功效:舒筋活络,和胃化湿。
应用:风湿痹证;脚气水肿;吐泻转筋。
()治疗湿浊中阻所致的腹痛、吐泻转筋,宜选用的药物是(A)
A.木瓜配蚕砂
B.羌活配独活
C.威灵仙配防己
D.蕲蛇配桑寄生
8.蚕砂
功效:祛风湿,和胃化湿
应用:风湿痹证;吐泻转筋;风疹;湿疹。
()用治风湿热痹的药组是(ABCD)
A.防己、秦艽
B.白鲜皮、蚕砂
C.木通、薏苡仁
D.络石藤、忍冬藤
9.海风藤
功效:祛风湿,通络止痛。
()下列选项中,具有祛风除湿,通经活络功效的药物是(E)
A.防己
B.独活
C.蚕砂
D.木瓜
E.海风藤
(二)祛风湿热药(疏散风热)
重点药:秦艽、防己。
非重点药:雷公藤、络石藤、豨莶草、臭梧桐、桑枝、海桐皮。
秦艽、防己、络石藤、豨莶草、海桐皮的功效。
秦艽
功效:祛风湿,通络止痛,退虚热,清湿热。
()功能祛风湿、清虚热的药物是(D)
(2)功能祛风湿、利湿退黄的药物是(D)
A.络石藤
B.桑寄生
C.木瓜
D.秦艽
E.威灵仙
()既能清湿热又能退虚热的药物是(ABCD)
A.知母
B.牡丹皮
C.青蒿
D.秦艽
(2)下列哪组是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的药物(BD)
A.虎骨、秦艽、杜仲
B.仙茅、仙灵脾、桑寄生
C.鹿茸、骨碎补、千年健
D.狗脊、五加皮、巴戟天
2.防己
功效: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3.络石藤
功效:祛风通络,凉血消肿。
()用治风湿热痹的药组是(ABCD)
A.防己、秦艽
B.白鲜皮、蚕砂
C.木通、薏苡仁
D.络石藤、忍冬藤
4.豨莶草
功效:祛风湿,利关节,解毒
()既能祛风湿、通经络,又能降压、解毒的药物是(B)
A.独活
B.豨莶草
C.络石藤
D.忍冬藤
E.桑寄生
5.海桐皮(来源)
功效:祛风湿,通络止痛,杀虫止痒。
()具有祛风通络,杀虫止痒功效的药物是(B)
A.海风藤
B.海桐皮
C.络石藤
D.臭梧桐
E.桑枝
(由张欣硕士打印整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