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篇文章开始,学会读诗,爱上读诗

北京正规痤疮医院 http://m.39.net/news/a_8596080.html

写在前面的话:

人类已知最早的文字作品就是诗歌,原因也比较简单,在造纸术和印刷术普及之前,文字记载篇幅不能过长。诗歌是韵律感很强,内容高度浓缩的文字载体,又相对易于传承,因此,人类文字文明的开始就是诗歌。

早期的诗歌中,有像西方荷马史诗的英雄和神话传说,也有像中国诗经中的人民生活的写实。

但是,因为诗歌的韵律、内容和思想,都是需要一定的学习和训练,才能更好的体会,所以,诗歌阅读,对于大部分学习阅读的人而言,都是“望而生畏”的。

不过,正式因为诗歌是有韵的文字,先为口传,后为笔记,学习诗歌,有其它阅读文体不能提供的价值:

第一,韵文短小精炼,历经千年、百年传承,依然存活于世的,大多是经典。用有限之时间,便览浩瀚之文字,阅读经典,才是最佳方案。

第二,初学外语者,词汇量、语法基础、结构分析、逻辑修辞和文化背景等阅读训练的必备条件,大多没有掌握。读鸿篇巨著,不切实际;读删减版本,失其意义。阅读短诗,可以做到精读分析,夯实基础。

第三,韵文,朗读起来,时而铿锵,时而温婉,有助于培养阅读的兴趣;韵文,微言大义,引经据典,有助于培养文学底蕴。

人类的文字文明,从诗歌,发展到散文、戏剧、小说、剧本等,究其根源,依然还在韵文。现代的音乐创作中,填词的高手,一定都是熟练掌握韵文的。同时,阅读诗歌,过程中可以学习到的历史、人文、哲学、文化等背景,也是我们推崇的人文素养培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本文的内容编撰,出发点是希望可以向还没有开始诗歌学习的阅读爱好者介绍入门级的知识和方法。万事开头难,只要入门了,可以领会到诗歌中的美,爱上诗歌阅读,只是时间的问题。

双语分级阅读体系中,其它部分的阅读,都是英文原版书为主,中文古典名著为辅。但是,诗歌阅读,因为有一些理论知识和学习方法,必须掌握,更好的入门方法是从中文诗歌阅读开始。

1.中国诗歌的起源(TheOriginofPoetry)

(1)诗经的发展

中国古代诗歌的起源有两个源头,其一是现实主义的《诗》(或称《诗三百》,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诗》列为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之一,之后,学者们便习惯称之为《诗经》;其二是浪漫主义的《楚辞》。《诗》收集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篇诗歌(其中《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南陔[gāi]》、《白华》、《华黍[shǔ]》和“南有嘉鱼之什”中的《由康》、《祟[suì]丘》、《由仪》这六篇,只有标题,没有内容,被称为笙诗。所以,《诗经》中有文字内容的诗歌共有首)。我们经常简称诗三百。

《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打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论语》中多次提到《诗》(即《诗经》),但作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却只有《关雎》一篇,谓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汉儒的《毛诗序》又说:“《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关雎》很可能是一首婚礼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赞美新娘、祝颂婚姻美好的。可以被当作表现夫妇之德的典范:首先,它所写的爱情,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最终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不是青年男女之问短暂的邂逅、一时的激情。;其次,它所写的男女双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表明这是一种与美德相联系的结合。“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双重意义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说体貌之美和德行之善。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关雎》,它所歌颂的,是一种感情克制、行为谨慎、以婚姻和谐为目标的爱情,所以儒者觉得这是很好的典范,是“正夫妇”并由此引导广泛的德行的教材。

《诗经》,根据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bei)、鄘(yong)、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hui)、曹、豳(bin)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篇。大部分是民歌。

如: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如: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产生于春秋时期。

如: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孙保之。(《诗经·周颂·清庙之什·天作》)

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parallelism)。相当于我们常用的排比修辞方法。

比:比喻(figurativelanguage---metaphor;simile)。相当于我们常用的比喻修辞方法。

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我们常用的象征(symbolism)修辞方法。兴就是以情寓于象中,此象乃是意象也,故兴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唐朝初期经学家和训诂学家陆德明在《经典释文》中指出:“盖武王之时,周公制礼,用为乐章,吹笙以播其曲。”周武王在位时,周公旦制作礼仪规范,把六篇笙诗用作乐章,由乐师吹笙箫,演奏曲子。所以,笙诗,就是用笙箫演奏曲调,而没有文字内容的诗歌。

周灭商以后,中国结束了奴隶制社会,进入了封建制社会。周武王姬发分封姬姓宗室子弟和功臣为列国诸侯,共71国,如分封在山东曲阜的周公旦的鲁国,分封在山东青州府的姜子牙的齐国等。周朝正统国家疆域覆盖于现今的陕西、河南、河北和山东等地,如果加上附庸国等,疆域则覆盖了现今的黄河和长江流域。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车同轨,书同文”之前,管理如此一个幅员辽阔的天下,了解国都和诸侯国的风土人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为了下察民意,供天子听。周代设有采诗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duó](一种金属为框,木头为舌的响器)到民间收集反映人民疾苦的歌谣,整理后交给负责音乐的官员太师谱曲,之后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诗经中的十国五风,大多来源于此。除了民间创作之外,周代贵族文人的作品也被收录在诗经中。相传,春秋流传下来的诗有多首,但是在西汉的造纸术和宋朝的印刷术有重大突破之前,文字的传承非常困难。所以,流传下来的诗歌只有首。孔子编撰诗经,因其弟子子夏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指定子夏为诗经的传承人。秦始皇焚书坑儒,诗经的传承也大受其害。汉朝初期,说诗的有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和燕人韩婴,合称三家诗。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流传。但是,如今只剩外传10卷。现今流传的诗经,是鲁国毛亨和赵国毛苌[cháng]编辑和注释的古文《诗》。

《论语》中,陈亢问伯鱼(孔鲤,字伯鱼,孔子的儿子):“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到说:“(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对曰:‘不学诗,无以言。”大意是:“没有呀。有一次他(孔子)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春秋时期,孔子开私塾,传授六艺,即为《易》、《书》、《诗》、《礼》、《乐》、《春秋》。其中《诗》是可以教人说话的。后来,中国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创作出无数的优美诗篇,为后人欣赏中文的美,留下了宝贵的材料。

(2)楚辞的发展

了解了的来源,我们再看看《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中原来收录了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西汉淮南王刘安的一部分门客的共称)、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来东汉王逸加入《九思》,共十七篇(《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惜誓》《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楚辞》原著已经佚失,只能通过后人著述,尽力还原。

《楚辞》作品或者效仿楚辞的作品被成为“楚辞体”或“骚体”。“骚”,取字与屈原的作品《离骚》,与取字于诗经十五《国风》的“风”对应,分别是中国诗歌文化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鼻祖。所以,“风骚”也可指诗歌(现代日常汉语中,“风骚”已经演变为对女性不雅的描写)。

关于《楚辞》中的《离骚》真实为何人所做,甚至屈原本人是否真实存在,历史上都有争议,如胡适先生认为屈原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在印刷术发明之前,文献记载和传承,非常困难,经常遗失。同时,先秦时代,古人习惯于“造神”,会把集体智慧的成果,归功于个人,比如黄帝时期的仓颉造字,复杂的文字系统的创作,肯定不会是一个人闭门造车的结果,可能是同时代的人,甚至是几代人的探索和成果积累。

同时,在学习传统文化,尤其是先秦文化的时候,要注意,帝国时期出现(秦朝)以后,中央集权和“家天下”相继出现,使得文化的发展,受到政治诉求的影响越来越深。托古言志的意识形态下,断章取义,甚至假冒顶替现象,非常严重。因此,作为初学者,需要知道这个真相,不能把没有确凿证据论证过的结论,当做“真相”去看待。当然,也不需要吹毛求疵,训诂和考证,都是相应领域专家学者的专长和工作,作为古典文化的学习者,我们更多的是从美学欣赏和人文素养积淀的角度,来看待这些古典文化的精华。

楚辞二字,最早出现于《史记》卷一百二十二·酷吏列传第六十二:“始长史朱买臣,会稽人也。读春秋。庄助使人言买臣,买臣以楚辞与助俱幸,侍中,为太中大夫,用事”。最初,长史朱买臣是会稽人,攻读《春秋》。庄助让人向皇帝(汉武帝)推荐朱买臣,朱买臣因为熟悉《楚辞》的缘故,同庄助都得到皇上的宠幸,从侍中升为太中大夫。屈原生活在公元前至公元前年间,距离史记的记载已经有将近年的时间跨度。而《楚辞》的编撰是在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6年间完成,距离屈原生活的年代,更有将近年的时间跨度。在秦始皇“车同轨,书同文”之前,文字的记载大多是用各诸侯国的方言,可想而知,后代的史官和编撰文献的人,纵然治学严谨,客观公正,也难免会出现各种错误。而且,还有很多文人墨客,假借古人的名号,用自己所篡改的文章,加入典籍。

抛开这些真假难辨的争议,楚辞的出现,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发展,影响巨大。比如三大帝王歌,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和汉武帝的《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都受到《楚辞》的巨大影响。

《楚辞》除了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鼻祖之外,对中国“赋”的发展,也是有重大影响,如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大人赋》和建安文学代表人物曹植的《洛神赋》,都有《楚辞》的清晰身影。《楚辞》对中国诗歌发展的另外一大贡献是,打破了《诗经》中四言为主的创作格式。

《诗经》和《楚辞》做为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两个源头,对后世的乐府诗,五言诗和七言诗都有重大的影响。相应的,学习英语诗歌,也应该理清其起源。

诗歌从最初的四言发展到汉末出现五言诗歌,曹操是四言到五言过度期的著名诗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歌长足发展,出现了建安七子、陶渊明等诗人群体。隋唐时期,国家安定,实行科举考试,人民文化素养和文化水平逐步提高,诗歌创作迎来了一个巅峰级高潮,出现了一大批杰出诗人,对中华文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诗歌创作也进一步发展,七言诗歌成为主流,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思想更加深刻,感情更加细腻。五代时期,国家混乱,诗歌进入低潮,宋朝安逸富庶,文人地位提升,诗歌发展又步入一个高峰,宋诗之外,宋词的创作成为诗歌领域里面的新秀。元明清诗歌创作虽也丰富,但是没有突破唐诗宋词的境界水平。后来文化改革,提倡白话,产生了新诗,如今诗歌处于一个低潮。

小结:穿越千年,还能保留下来的文字,很多都是经典。而诗经和楚辞更是经典中的经典。相比较而言,楚辞的学习比诗经更难一些,同时,诗经和楚辞中有大量的冷僻汉字,第一遍阅读的时候,会有不小的障碍,但是,只要可以坚持读完一遍,一定会有非常大的收获。

2.Beowulf---第一步英国文学作品

西方诗歌的鼻祖是荷马的史诗,但是,荷马不是用英文进行创作的。记载中,最早的英文创作的作品是Beowulf。我们介绍这部作品,不是为了推荐大家阅读,相反,对于阅读初学者而言,我是反对大家阅读这部作品的,提到这部作品,只是为了让大家了解一下,英文作为文字语言的起点作品。

Beowulf是现存用古英文(OldEnglish)创作的最早的长篇史诗(EpicPoem)和英国文学作品,由行押头韵的诗行(AlliterativeLine)组成。原稿(manuscript)创作于公元年至公元年之间,没有标题(Title),后世习惯以作品中的主角(Protagonist)贝奥武夫(Beowulf)命名它。原版手稿在年的一场大火中,严重受损。该作品在古英文中的地位,类似于古典中文的《诗经》和《楚辞》。

Beowulf故事发生在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Scandinavia)南部的丹麦(Denmark)。瑞典南部济兹(Geats)王子Beowulf拜访丹麦霍格国王(KingHrothgurs)时,遇上一直捕食霍格战士的半人半魔怪物(Monster)格兰戴(Grendel),捉食一了名济兹战士。Beowulf与Grendel决斗并杀死了它。第二天晚上,Grendel的母亲前来为儿子复仇,也被Beowulf杀死。Beowulf回到祖国,继承王位,在其统治的50年里,国泰民安。晚年时期,Beowulf与恶龙(dragon)决斗,负伤而死。其随从(Attendants)将他火葬(Cremate),并在海角(Headland)为其树立纪念塔。

Beowulf中的故事---结合了虚构(Fictional)的传说(Legend)和历史事件(HistoricalEvents)---发生于公元5世纪(盎格鲁-撒克逊人(Anglo-Saxons)来到英国)到公元7世纪初期。Anglo-Saxons是指从公5五世纪初到公元年诺曼底征服(TheNormanConquest)之间,生活于大不列颠(GreatBritain)东部和南部地区的两个民族的结合体。

盎格鲁人(Anglo)和撒克逊(Saxon)人同属于日耳曼人(GermanicPeople)的分支。GermanicPeople不能狭义的理解为现代的德国(Germany)。古罗马人(AncientRome)把公元前2千年到公元4世纪生活在欧洲北部和中部,使用日耳曼语(Germanic/Teutonic)的所有民族,统称为日耳曼人。公元前51年凯撒(GaiusJuliusCaesar)在他的《高卢战记》(CommentariideBelloGallico,拉丁语)中使用了日耳曼人这个名称。

公元年至公元年,民族大迁移(GreatEthnicMigration)时期,日耳曼人分化出斯堪的纳维亚(Scandinavia)民族,德意志人(Germans),奥地利人(Austrians),英格兰人(Anglo-Saxon),弗里斯人(Frisians),法兰克人(Frank),哥特人(Goth),勃艮第人(Burgundy),伦巴第人(Langobard),汪达尔人(Vandal)以及后来从这些人中演变出来的荷兰人(Dutch),瑞士人(Swiss),美国人(American),加拿大人(Canadian),澳大利亚人(Australian),新西兰人(NewZealander)和南非人(SouthAfrican)等白人。可以看出,欧洲各民族和语言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和联系。

西罗马帝国(公元年)的灭亡正是从欧洲的民族大迁移开始。公元年春,西哥特人(Visigoths)遭到匈奴人(Hun)的袭击,在得到罗马皇帝的批准后,西哥特人渡过多瑙河(Danube),拉开了民族大迁移的序幕。

匈奴人(Hun)人进攻西哥特人也是迫不得已,因为在中国汉朝(公元前年到公元年)时期,自汉武帝刘彻开始,便举全国兵力和财力,打击匈奴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除了投靠汉帝国的匈奴人之外,其它部落都被迫不断西迁。最后,机缘巧合,竟促使了欧洲民族大迁移的开始。“蝴蝶效应”,中华民族在欧州文明的发展过程中,间接的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民族大迁移时期,Anglo-Saxon人来到了英格兰岛(England),血腥的杀戮和奴隶化,是难以避免的。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传播史,也是一场弱肉强食的残酷征服史。到了公元7世纪中期,英格兰岛出现了“七国时代(Heptarchy)”,直到公元年,韦塞克斯(Wessex,是WestSaxon,西撒克逊人的变体)国王爱格伯特(Egbert)统一英格兰。这一段历史,和中国的“战国(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七雄,秦并天下”相似。England源自盎格鲁人(Angles)早期居住之地,“Engla-lond”意为“盎格鲁人之地”,音译为England。现代,依然用盎格鲁撒克逊人来指代英国人或英国人后裔。

公元年,法国诺曼底公爵(DukeofNormandy)威廉(William)帅军进入伦敦(London),成为英王威廉一世,也被叫做征服者威廉(WilliamtheConqueror)。现代英语(ModernEnglish)时代,开始了。英语学习者,大部分都是从年之后的英语开始学习。

英国早期文学就是从Anglo-Saxon时期开始的,《Beowulf》所描写的北欧祖先的史诗对英国后期的文学创作影响深远。比如被公认为近代奇幻文学(FantasyLiterature)鼻祖的《指环王》(LordofTheRings,也可以翻译为《魔戒》)的作者托尔金(JohnRonaldReuelTolkien,一般简称他为J.R.R.托尔金),就是《Beowulf》的忠实拥趸。做为牛津大学Anglo-Saxon文化学教授,托尔金用时12年,创作出《魔戒》。

小结:通过分析贝奥武夫,可以看到诗歌,在英语的发展中也是有巨大的影响的。

3.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不同阶段:

中国古典诗歌大致分为:先秦时期,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唐朝时期,宋朝时期,元朝时期,明清时期六个时期。

先秦时期诗歌的主要特点:

(1)语言简洁朴素;

(2)大多有较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社会内容;

(3)赋、比、兴等各种修辞手法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诗风均已出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的主要特点:

(1)大多辞藻华丽、铺排讲究;

(2)形式更加多样,且部分朝形式主义方向发展,近体诗出现;

(3)清新的玄言、山水、田园诗得到发展;

唐朝时期诗歌的主要特点:

(1)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之高妙,达到我国诗歌的最高峰;

(2)诗歌反映了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

(3)诗人众多,群星灿烂;

宋朝诗歌的主要特点:

(1)一种新的诗歌形式---词,逐渐取代了原来古体诗、近体诗的正统地位;

(2)词的发展比诗反映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

元代诗歌的主要特点:

(1)诗词等传统诗歌逐渐开始走向衰落,又一种新的与戏剧相关联的诗歌形式---元曲出现并得到空前发展;

(2)元诗歌的思想性与艺术性比之唐宋都相去甚远;

我国明清诗歌的主要特点:

(1)应制、应酬之作空前繁盛;

(2)整体来说,古典诗歌发展走向衰落;

对于大部分中国人而言,最熟悉的是唐诗。有关唐诗阅读,有一些基本概念,一定要清楚:

(1)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2)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4.西方诗歌发展的不同阶段:

西方诗歌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七个阶段:

第一阶段:公元前40世纪至5世纪的远古时期,如古埃及(AncientEgypt),古巴比伦(AncientBabylon)

第二阶段: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5世纪的古希腊(AncientGreece),古罗(AncientRome)时期

第三阶段:公元5世纪至公元15世纪的中世纪(MiddleAges/MedievalAges),也称作圣经诗歌(BiblicalPoem)时期

第四阶段:公元14世纪至公元16世纪的文艺复兴(Renaissance)时期。代表诗人有英国的莎土比亚(Shakespeare)、意大利的彼得拉克(Petrarch)等

第五阶段:公元17世纪至公元18世纪的古典主义(classicism)时期。代表诗人有法国的伏尔泰(Voltaire)等

第六阶段:公元18世纪至公元19世纪的浪漫主义(Romanticism)时期。代表诗人有德国的歌德(Goethe),英国的雪莱(Shelley)、拜伦(Byron)、济慈(Keats),法国的雨果(Hugo),俄国的普希金(Pushkin),美国惠特曼(Whiteman)等

第七阶段:公元十九世纪以后的唯美主义(Aestheticism),象征主义(Symbolism),意象派(Imagism),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先锋派(Avant-garde)等

中世纪时期之前的诗歌阅读,需要比较多的宗教(Religion)和神话(Mythology)背景知识。另外,原作不是用英语直接创作。不适合初学者。所以,建议阅读初学者从文艺复兴(Renaissance)时期的诗歌开始学习

莎士比亚(Shakespeare),不仅其文学造诣颇高,而且,他是英国人,英语是其创作语言,照理,我们应该先学习其诗歌。但是,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Sonnet)是在彼得拉克(FrancescoPetrarch)的十四行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诗歌的学习,应该从比得拉克开始。

5.彼得拉克诗歌解读:

彼得拉克(Petrarch,公元年7月20日—公元年7月19日),文艺复兴的发起者和第一个人文主义者,与但丁(Dante)和薄伽丘(Boccaccio)一起并称佛罗伦萨三杰出,也同时被誉为“文艺复兴之父”。

Petrarch以十四行诗(Sonnet)著称于世,推动了抒情诗(LyricPoetry)的发展,是西方诗学史上的“诗圣”,地位相当于中国的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

Petrarch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名门望族。自幼酷爱文学,尤其喜欢古典作品,如古罗马作家维吉尔(Virgil)和西塞罗(Cicero)的著作。公元年起,大约有17年时间,Petrarch在教廷供职,因工作生活清闲,有足够的时间读书和创作。同时,他亲眼目睹了教会的黑暗、腐败、贪婪和虚伪,逐渐形成了人文主义(Humanism)世界观,并在文艺复兴时期,引领新时代的思想。

年,23岁的Petrarch在一所教堂与一位骑士(Knight)的妻子劳拉(Laura)邂逅相识。并一见钟情,从此开始了长达20余年的追求,留下首献给Laura的诗歌集(Canzoniere)。平均每20天就写一首诗并坚持20余年,但是最后也没有能够获得Laura的芳心。

Petrarch一生研究古典文化,用以反对封建思想(FeudalThough)。并把自己的文艺思想和学术思想称之为“人文学(Humanity)”,与“神学(Theology)”对立。因此,Petrarch也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他死后不久,文艺复兴运动蓬勃兴起,并尊称他为“文艺复兴之父”。

以Petrarch的歌集(Canzoniere)中第16首十四行诗(Sonnet)为例,我们系统的了解如何通过诗歌阅读,集合历史、宗教、文学等知识,学习英文阅读。

Mostblessedbetheday,themonth,theyear,

Andblessedbethehourandthemoment.

WhenIarrivedtofindmyowntorment,

Herlovelyeyes


转载请注明:http://www.0592hotel.net/zlff/202108/92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