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春拍禹贡古稀天子的天朝盛

辛丑年立夏日

今日立夏,一候蝼蝈鸣。古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京城已槐香暗度,绿苔新酿,可谓万物繁茂,此时此景观美物,岂不快哉。今次春拍,“禹贡”专场依旧精中选精,甄选佳器以供观瞻。

清乾隆御制寿山芙蓉石苍龙教子钮“古稀天子之宝”宝玺L:6.4cm×6.4;H:6cm备注:重要亚洲私人收藏出版:《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帝后玺印谱》第六册乾隆卷二页九九

?

清乾隆

御制寿山芙蓉石苍龙教子钮

“古稀天子之宝”宝玺

玺印,在中国历史上是权力的象征,天子御玺代表“皇权天授”。乾隆一生尤为重视玺印制作,一方方宝玺如同乾隆皇帝的里程碑,代表着他在不同阶段对皇权的思考和理解,勾勒出“十全老人”的深厚学养和帝王之道。

一方“清乾隆御制寿山芙蓉石苍龙教子钮‘古稀天子之宝’宝玺”是乾隆七十大寿时所制,以勉励自己不可怠政,是其恪守“勤政”祖训的见证。此方寿山石苍龙教子钮“古希天子之宝”,6.5厘米见方,高6.3厘米,选用温润寿山芙蓉石微黄色章料,略带红花。钮雕云龙纹,主龙蟠伏云端,龙头朝向正对印文正面,龙睛威猛深邃。从印钮顶面俯瞰之平面图观,五爪主龙正守西北“乾”卦之位,坐北朝南,应是乾隆本人的化身。四爪小龙居东南隅,仰头西向迎合主龙构成“苍龙教子”主题。乾隆五十四年(年)所作《八徵耄念之宝记》曰:“予年七十时,用杜甫句,镌古稀天子之宝而继之曰:犹日孜孜,不敢怠于政也。”为庆祝自己七旬万寿,乾隆制作了一系列以“古稀天子之宝”为印文的玉玺。据《清代帝后宝玺印谱》的钤盖记录,共23方,其中17方为“古稀天子之宝”,6方为“古希天子之宝”,本品即为其一。

图一:清乾隆御制寿山芙蓉石苍龙教子钮“古稀天子之宝”宝玺(印面)图二:清乾隆御制寿山芙蓉石苍龙教子钮“古稀天子之宝”宝玺(印文)图三:《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帝后玺印谱》第六册乾隆卷二页九九(宝薮)

清乾隆

御制寿山芙蓉石苍龙教子钮

“古稀天子之宝”宝玺

王子林先生指出,俯瞰故宫宁寿宫花园整体,会看到“花园中延绵着一条惊人的人工山脉,高低起伏,蜿蜒曲折”,“山脉从西北发源后,其间或隐或现,或高大耸立,或蜿蜒曲折,由北往南直到东南隅而止”。“天倾西北,地陷东南”,这条山脉的设计无疑按照风水法则,东南入地于“抑斋”旁。本件“古稀天子之宝”印钮的设计似与这条“龙脉”的布局一脉相承。

《乾隆宝薮》

法国吉美博物馆藏

可见本件“古稀天子之宝”与“宁寿宫”“犹日孜孜”为一套组玺

?

宁寿宫花园平面图

故宫宁寿宫花园中的禊赏亭的流杯渠

清乾隆

御制寿山芙蓉石苍龙教子钮

“古稀天子之宝”宝玺

此玺印面减地阳文篆书“古稀天子之宝”,深刻圆劲。乾隆四十七年二月十一日,造办处广木作档案中亦有“太监鄂鲁里交蝀石古稀天子之宝图章三方(懋勤殿现用)传旨着查旧匣改做盛装”的记录。此玺在钤用上多用于乾隆御笔书法。在乾隆宝薮上此玺“宝”字旁左下边缘区略有微磕,今实物亦如此。著名者如乾隆五十年作御笔《哀明陵三十韵》之引首题字“永言垂鉴”上方,正钤盖此玺,弘历在诗中评点前明兴亡之事,并叙述自己于永乐帝长陵前酌酒三爵拜祭谒陵。清兴已历百余年,与往昔的敌国今已和解,惟明亡之历史教训乾隆也要让大清子孙“永言垂鉴”,故郑重钤上此“古希天子之宝”。

年作行书《哀明陵三十韵》手卷

蜡笺水墨北京瀚海.06.29Lot

年作行书《哀明陵三十韵》手卷(局部)

蜡笺水墨北京瀚海.06.29Lot

此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位于太上皇宫宁寿宫中路颐和轩后层殿内西间北风窗上的上也钤盖有此宝玺,与一枚“犹日孜孜”相组。此匾为木框,面为红色洒金笺纸,上为乾隆御笔亲书的《颐和轩题句》,后落“戊申新正御题”,可知此匾书于乾隆五十三年(年)。

清乾隆“归政图于此息休”贴落

墨笔纸本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归政图于此息休”贴落(局部)

墨笔纸本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

御制寿山芙蓉石苍龙教子钮

“古稀天子之宝”宝玺

稽诸史籍,“自三代以下帝王年逾七十者:汉武帝、梁高祖、唐明皇、宋高宗、元世祖、明太祖凡六帝”。但在乾隆帝看来,其中前面四君均是不足为法的,余下的元世祖忽必烈和明太祖朱元璋虽为创业之君,于国于身皆有建树,但仍不乏“礼乐政刑有未遑焉”的遗憾,而把他自己看成是千古之中唯一年登古稀的英明君主。于是,便镌刻了“古稀天子之宝”以纪念之,并作《古稀说》云:“余以今年登七袠,因用杜甫句刻‘古稀天子之宝’,其次章即继之曰‘犹日孜孜’,盖予宿志有年,至八旬有六即归政而颐志于宁寿宫。其未归政以前,不敢弛乾惕。犹日孜孜,所以答天庥而励己躬也。”可见此时的乾隆帝相当明智,虽自负却不自满。

清高宗撰《御制诗四集》清乾隆间内府乌丝栏写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香色缎绣《古稀说》册(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

御制寿山芙蓉石苍龙教子钮

“古稀天子之宝”宝玺(局部)

乾隆四十五年(),是年乾隆七十万寿,做碧玉交龙纽“八徵耄念之宝”“古稀天子之宝”,共贮一紫檀木宝匣,宝四周分别阴刻填金乾隆帝御制《八徵耄念之宝记》及《古稀说》,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四十五年()碧玉交龙纽

“八徵耄念之宝”“古稀天子之宝”共贮一紫檀木宝匣

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四十五年()碧玉交龙纽

“古稀天子之宝”

故宫博物院藏

宝四周阴刻填金乾隆帝御制《古稀说》

“夫由斯不自满,歉然若有所不足之意充之。以是为敬天之本,必益凛且明,勿敢或逾也。以是为法祖之规,必思继前烈,而慎聪听也。”他要做到“励慎终如始之志,以竭力敬天法祖,勤政爱民”,这才把“犹日孜孜”作为“古稀天子之宝”的副章相配使用。透过这方“古稀天子之宝”及其产生的背景,恰好反映出乾隆帝那种壮志未泯,雄心未已,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

←滑动浏览→

清乾隆御制青白玉填金王献之

《中秋帖》暨《洛神赋十三行》插屏L30.9×29.6cm,厚1.7cm

尽数历代帝王,对中国艺术品有着深入骨髓的热爱,且至今还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皇帝,恐怕非清高宗弘历莫属了。作为一个诗作高产的帝王,其四万余首御制诗中,对书画和玉器的题咏占了极高比例。乾隆更是将书画与玉器这二者结合,本次春拍一件,便是这一奇思妙想的完美产物。

清乾隆御制青白玉填金王献之

《中秋帖》暨《洛神赋十三行》插屏

←滑动浏览→王献之行草书中秋帖卷(局部)纸本手卷纵27厘米横11.9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帝在养心殿度过了六十四个春秋,创立了中国皇朝时代的最后一个盛世。清代皇帝无不写得一手好字,乾隆帝亦是如此,毕生收藏和临写历代名迹,“三希堂”即是乾隆留下的最明显标志。乾隆十一年(),他把日常居住的养心殿西间辟出一个四平方米小室,用来贮以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及王珣的《伯远帖》这三件稀世之珍,并取名“三希堂”。按乾隆认为,“三希”有两层含意,一是宋周敦颐之说:“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即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之人。他是以三希自勉,不懈追求。二是“珍稀”,指珍惜三件稀世珍宝。他认为此三帖经上千年治乱兴衰,存亡离合,终荟萃于一堂——“虽丰城之剑,合浦之珠,无以踰此”。为此乾隆皇帝亲自为之撰书匾、联及《三希堂记》。

《三希堂法帖》中的《中秋帖》

故宫博物院藏

本件青玉填金王献之《中秋帖》暨《洛神赋十三行》插屏,插屏两面均刻有文字,字内填金。一面为著名的三希堂法帖晋王献之书《中秋帖》的原文,并将原书法上的印章也一并照搬刻琢。左有唐代著名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张怀瓘书写:“神韵独超,天姿独秀”及“乾隆宸翰”阴刻篆书方玺。再左有乾隆帝写于法书《中秋帖》上的行草跋文:“大内藏大令墨迹,多属唐人钩填,惟是卷真迹,二十二字,神采如新,洵希世宝也。向贮御书房,今贮三希堂中。乾隆丙寅(年)二月御识。”下有“乾”、“隆”圆方二玺。反面阴刻填金字,为王献之书《洛神赋》遗留下来的部分石刻拓本《十三行》。其两面通体饰以金彩。玉版集王献之行草书、楷书最享负盛名之两件作品于一身,并钤“三希堂”印章,身世不凡,当为乾隆帝三希堂所藏。

清乾隆御制青白玉填金王献之

《中秋帖》暨《洛神赋十三行》插屏(局部)

插屏四周,阴刻几何拐子龙纹间花草纹带,花草纹以细阴刻线雕琢,而拐子龙以宽粗的线条形式穿插于花草纹内,因纹饰带最后需填入金粉,故而拐子龙纹饰内均被短阴线划毛,这样可以保证填入的金粉不至于脱落。插屏正面的《中秋帖》大字也采用这样的雕琢方式。

清乾隆御制青白玉填金王献之

《中秋帖》暨《洛神赋十三行》插屏(局部)

此件插屏正是以《三希堂法帖》中的《中秋帖》为原版,与刻石一样,以勾勒摹刻的形式将《中秋帖》刻于玉版之上,法帖中所钤印章也一并刻琢出来,朱文印章以阴刻印文表示,白文印章以减地阳文表示。更为精巧的是:因法书上的印章都是后钤盖在书法字迹之上,而玉器的雕琢是减法的艺术,为表现这一先后顺序,此块玉版的书法本字和印章需要事先规划好再进行雕琢,尤其是字与印文重迭的地方,字虽阴刻,但重迭处却需留出阳文表现印章线条,即使原本是阴刻的朱文印,在与字重迭之处也要事先雕琢出阳文边框。由此可见,在雕琢之前勾勒临摹好书法作品和玺印后,为忠实于原作品上的每一个细节,玉雕匠人们是怎样小心的处理先后关系,用阴刻、减地阳线不同的手法雕琢细节,以期完整形象的展现真实书法作品的全貌。

《玉版十三行》

首都博物馆藏

本品为乾隆时期造办处玉作所制,整器质地清润,厚重有力,刻工精细,用料奢靡,皇家气息浓重,与苏富比香港年春拍编号23拍品“清乾隆御制玉雕快雪时晴帖插屏”属同类器(参见《香港苏富比三十周年》,页,图),玉版右上角均刻有“三希堂”印记,区别于《三希堂法帖》,由此证明此玉版曾收藏于三希堂之中。

由于乾隆皇帝雅好古物,每当发现一件珍贵文物时,他总要题诗或钤印,并亲自组织人员制作不同形式的“复本”,以供其欣赏把玩。此件玉版集王献之行草书和楷书两件书法于一身,足见乾隆帝嗜古成癖,热衷翰墨之雅事。

清乾隆御制玉雕快雪时晴帖插屏

香港苏富比,年春拍,Lot23

清乾隆御制青白玉填金王献之

《中秋帖》暨《洛神赋十三行》插屏(局部)

在清宫,印章是十分重要的文房用品,它和帝后的日常文化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展阅御府书画,钤于其上的林林总总的各式帝后印章显示出它们各自流传的经历,观摩之余,确能给人一种别样的享受。环视宫中殿宇,鲜活的帝后印章遗迹更是比比皆是,它们与众多的牌、匾、联、额一起,构成了宫殿建筑室内外装饰装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皇帝玺印及其使用遗迹广泛分布于各类宫廷文物之中,成为宫廷收藏的重要鉴别依据。尤其是乾隆皇帝,一生刻制了大量宝玺,或用于御笔书画的钤盖,或用于书画和典籍的鉴藏标识,成为此一时期宫廷文化繁盛的重要物证。其中有一类通用小玺,它们基本上制作于乾隆早期,形态多样,印文多为吉祥词句或成语,使用频率很高,并且继续被后来的嘉庆皇帝和道光皇帝所使用。此方“与民用勤”小玺就是其中之一。

清乾隆御制寿山石“与民用勤”玺

1.9×1.9×4.5cm

此玺寿山石质地,方形印台,上部圆雕马钮,通高4.5厘米,印面1.85厘米见方,印文为阳文“与民用勤”四字。在现藏于北京故宫的《乾隆宝薮》《嘉庆宝薮》和《道光宝薮》中都有明确著录,经与实物比对,无论是材质的形制、大小,还是篆法布局都与《宝薮》的著录一致。将三帝宝薮对比,其印面残损过程十分清晰,状况也与此方实物相符。应为乾隆皇帝的御用小玺。

爱民勤民的思想主张始终贯穿于乾隆帝一生的社会实践之中,正因为如此,将反映这一思想的“与民用勤”作为玺文,刻成小玺,用以自勉自励,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此玺虽小,却是乾隆帝一生爱民勤民实践的真实体现。

清乾隆御制寿山石“与民用勤”玺

此玺用质地温润的寿山石雕制,其石底为黑色,间杂灰白色冻石,使整体呈黑灰色,并非清代寿山石印材中的常见品种,在皇帝宝玺中也很少被使用。印体规整,上部圆雕马一匹,呈半卧状,后腿蜷曲于身下,前腿支撑身体,马头微昂,回首斜看后方,神态自若。所雕之马体态丰腴,筋骨遒健,鬃毛细腻。尤其是利用了石质天然的颜色,将马腿、马蹄部分用深颜色表现,自然生动。显示出雕刻者较高的工艺水平。

图一:清乾隆御制寿山石“与民用勤”玺(印面)图二:《清代帝后玺印譜》第五册,乾隆卷一,页八二,紫禁城出版社(宝薮)

根据《石渠宝笈》等书的记载,此方小玺经常钤用于乾隆皇帝的御笔书画之上。按照时间顺序,至少有乾隆8年御题《永瑢、永璇、永瑆、永琰书盛京诗》卷、乾隆9年御题《唐岱沈源合笔画圆明园四十景》册、乾隆10年《御临王宠出师二表》卷、乾隆12年《御临李公麟画女史箴图》卷、乾隆12年《御临赵孟頫书麻姑仙壇记》册、乾隆14年《御临赵孟頫书画》册、乾隆30年御题《平定准格尔告成太学及勒铭四碑》一轴、乾隆32年御笔《创业守成难易说》册、乾隆40年御题《钱维城画山水》册、乾隆41年御题《平定金川五十功臣像赞》卷、乾隆43年御题《兰亭八柱第六》卷、乾隆44年御笔《创业守成难易说》册、乾隆46年御题《烟云集绘》册、乾隆47年《御临王宠仿晋唐法书》册、乾隆47御题《盘鉴图诗》卷、乾隆56御笔《回疆三十韵》卷等作品上面都钤有此方小玺。另外,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清乾隆《珍陶萃美》册中“宋定窑蟠龙碟”页、乾隆30年御题《棉花图》册中也钤有此玺。应该说,此方小玺也是乾隆皇帝御用小玺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一方。

——引自郭福祥

《关于乾隆皇帝的“与民用勤”小玺》

清乾隆《珍陶萃美》之九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卖家须知:

1.有意向的想在此平台展出藏品的可以联系沟通。

2.有个别藏友需要单独家媒体推荐以及个人专刊的,需要注明

(藏品信息,藏品图片,藏主联系方式)

买家须知:

1.买家可直接与藏品的持有人联系。或本平台小编联系

2.凡是在此平台征选购买的藏品,日后再出手时,可免费进行转让信息发布,助您一臂之力。

藏品火热征集中!!

征集范围:瓷器、玉器、书画、珠宝、

竹雕、木雕、钱币、文献、

翡翠、紫砂、奇石等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592hotel.net/zlff/202107/9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