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没有写文章,起因是孩子写作能力一直提高不了。同时也想提高自己,所以一直泡在图书馆里。
一心想找到孩子写作能力不强的因素,然而在看书的同时却使我自己开始犯迷糊。或许是我选择方法不对,一开始选择了《大师们的写作课好文笔是读出来的》这本书,让我看了反而不敢写了。
先说说为什么看了《大师们的写作课好文笔是读出来的》这本书后不敢写的原因,这本书把48位文学大师的精髓都给提炼出来了。然后从颜色、花事、美食、萌物、童真、容貌、男色、情色、云雨诸方面解读举例。
可是对于我这种已经离开学校,很多词汇已经隐藏或者被遗弃在某个角落的成年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折磨。
为什么这么说?首先大师们每天都在谈,每天都在与文字打交道。而我只是把写作当成进步的要素,在这一点上就相差太远了。
其次当看见精炼的文字以后,羞愧之心不由得占据了我的整个内心。提笔之后让我感觉写出来的东西对不起“文章”二字。
所以在看完这本书后,我害怕了。在写了删,删了写的过程中一直磨练着。自己都不满意哪怕发出去也不会得到任何人的认可,所以一直泡在图书馆里不停地吸取各种关于写作的知识。
看了《大师们的写作课好文笔是读出来的》这本书后,我一直迷茫。直到看了老舍先生的《出口成章》后才得以释怀。
老舍先生这本书的序写于年10月,但是里面的方法却被如今的各种书籍拿来说到。看完以后我才发现,这是我需要读的书,也是可以拿来给孩子读的书。
看完这本书后,给我最大的感想就是:细心观察、主次分明、多读经典、要有基础、别怕动笔。
首先孩子写作文总感觉缺少点什么的,都是对要写作的过程缺乏细心观察。本来读《大师们的写作课好文笔是读出来的》看见里面描写颜色的句子时我就感觉缺点什么,当看见老舍先生说:要想写好一件事,一个物品就需要对它有深刻的观察,才能从文笔上体现出来。
下面是几位中国大师写颜色的句子,感觉很好就给大家学习学习。
旋花一名鼓子花,中国也到处都有的。自生原野上,也做戟形货箭镞形,花如牵牛花,色淡红或白,午前开,午后萎,所以日被谓之昼颜。——鲁迅
紫穗槐我认识,枝叶近似槐树,抽条甚长,初夏开紫花,花似紫藤而颜色较紫藤深,花穗较小,瓣亦稍小。风摇紫穗,姗姗可爱。——汪曾祺秋葵也命薄。瓣淡黄,白心,心外有紫晕。风吹薄瓣,楚楚可怜。——汪曾祺。山野间有小花,紫瓣黄蕊,似金钱菊而微小。叶长圆……一雨之后,花怒放,乱草之中,花穿蓬蓬杂叶而出,带水珠以静植,幽丽绝伦。——张恨水上面的好句写作顺序,在《大师们的写作课好文笔是读出来的》一书中,作者也归纳了这么写,如何写。
在这里我总结了下,孩子对颜色的用法一般就停留在(红、橙、黄、绿、蓝、青、紫)而写作用到的颜色却能拥有10万种。
针对这一问题,我想到了色卡训练法,就是用色卡告诉孩子颜色的具体描述。如:咖啡色、玫瑰红、等等。
一张色卡可以让孩子在写颜色的时候,能把颜色应用到极致。在今后无论是描写事物、人物都能把颜色用得精准。
经典书籍谁都能朗朗上口,但是能认真读完的人却少之又少。甚至有“老不读三国、少不读水浒”的说法。
但是无论是三国、水浒或者红楼梦,都是经过长时间沉淀下来的经典。里面无论是人物对话,还是神态表现,都可以说是刻画得栩栩如生,仿佛让人身临其中.
而我们写作的目的不就是为了把人、物、事表达清楚吗?
所以要想孩子把文章写好,多读、带有目的地去阅读才是正确的方法,老舍先生在《出口成章》这本书中的“谈读书”就明确地说,读书需要记录,读书需要带有目的,需要读后有感谢,读前有目的。这样的读书才是有效的读书。
反观现在的孩子在父母或者老师的要求下阅读,他们也是带有目的地去读。只是阅读的目的不是在书中得到什么,而是读了能够满足父母的目的。
所以现在得孩子读在多得书,也会变成“越读阅读约读略读”。
所以孩子在三年级以前的阅读应该叫积累式阅读,也就是说阅读的目的不仅仅是知道这本书的意义,还需要孩子积累作者的好句,仿写人物事物等等。
手,是上苍给人类的恩赐,用老舍先生的话就是“有不少初学写作的人感到苦恼:写不出来!我的看法是:加紧学习,先别苦恼”
心中有什么就写什么,写出来以后再修改。把繁琐的句子删除,然后留下过一段时间再看,然后继续修改,当修改不了的时候,你的文章也就达成了。
孩子写作文也是同样的道理,当孩子写的时候,虽然大人能一眼看出写作的缺陷。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却不能得到深刻的认识,一味地听从父母的想法。最终得到的也就是父母的思想,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脑袋是完全停止的,根本就没有得到锻炼的。
所以写作就是多读打好基础,多写总结得失,多观察寻找细节。
文笔不是很好,如有繁琐还请各位指出。如感觉本文对你有所帮助启发请收藏转载给有需要的朋友,我是老罗喜欢陪伴孩子的父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