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壁楼云烟过眼录十一旷世孤品

关键词:椎把瓶黄釉皇家之色凤上龙下同治官窑

引言

古玩收藏界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大凡收藏普品者往往被嗤之以鼻,而收藏珍稀品者则又容易被扣上「猎奇」的帽子,有时候确是令人无所适从。而我则认为「适于心」即可,毕竟收藏本来就是一件很私隐、很个人的事,不必太受外界的影响而迷失。这里就借「云烟过眼录」一角,记录自己曾经猎过的一奇。

同治黄釉凤龙纹椎把瓶

大概是十年前的事了,香港荷里活道有一家老式的古玩店,店名叫「x荣号古玩店」。老板瘦瘦的,是一个内敛和气的人,说话声音很小略带沙哑,一看就是老行家,姓什么也不记得了,只记得名字有一个「荣」字。以前跟他买过不少清代德化白瓷佛像,有一天他很谨慎地从后厅拿出一件黄釉瓷瓶,该瓶小唇口,长颈上细下粗,溜肩,鼓腹,圈足;足端露胎,胎质细润,器内无釉,器外通体直接施黄釉于胎上,釉下暗刻龙凤纹,最为奇特的是有别于一般的龙上凤下,而是以凤上龙下的形式出现。凤龙之间饰一火珠,器底正中釉下刻「大清同治年制」四字双行楷书款,款字中「清」字三点距离相仿,「同」字上宽下窄,「制」字「衣」部无一点同典型咸丰款,应为书写习惯所致,整体笔划丰厚,结构宽博,是清末同治窑的标准官款﹙图1﹚。椎把瓶造型应源自宋元胆瓶,始创于清康熙,一直流行到清末,然造型变化不大;由于长颈似椎把比胆式瓶瓶较细长,故称。

图1黄釉暗花凤龙纹椎把瓶及底款

清?同治窑﹙公元~年﹚

高:43厘米

铭文:「大清同治年制」六字楷书刻款

香港静斋旧藏

笔者供图

黄色──皇家之色

黄色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心理符号的象征,并与方位有对应关系,如《易经》中称“天玄而地黄”。按我国传统的“五行”思想来解释,“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分别代表“西、东、北、南”四方,“土”居中央,统率四方,而土色为黄。历代帝王崇尚土德,故黄色成为帝王之色,皇帝是中央集权的象征「黄色更在唐代成为皇帝御服之色」①。

黄釉瓷器在古陶瓷工艺中属于颜色釉,唐代寿州窑、长沙窑、铜官窑等已出现成熟的黄釉瓷器,宋、元罕见,辽黄釉自成系统;明清两代则是黄釉瓷器的高峰期,并为宫廷皇室所垄断,严禁民间使用,如《大明会典》“器用”一章叙及祭祀用器时曾提到“洪武元年,多以金造……二年祭器皆用瓷……嘉靖九年,朝廷规定四郊各陵瓷,圜丘青色,方丘黄色,日坛赤色,月坛白色。”《明英宗实录》记载,﹙年﹚下令:“禁江西饶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瓷器……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资,丁男充军边卫,知而不以告者,连坐。”清代沿用明制,黄釉瓷作为清宫祭礼的器物,相关规定于乾隆十三年的《皇朝礼器图式》中也有记载“天坛正位登、黑、豆、尊、爵、盏、和祈谷坛配位篡、豆,用青色瓷地坛正位登、篡、豆、尊、爵、盏,社樱坛正位尊用黄色瓷朝日坛爵、盏、登、篡、豆、尊,……用白色瓷太庙正殿登用黄色瓷……”。另据载「清乾隆七年﹙年﹚,为节省开支,皇帝曾下旨,御窑厂烧造之脚货不必送京,即在本处变价处理。但唐英觉得不妥,于乾隆八年上奏《请定次色瓷器变价之别,以杜民窑冒滥折》:“唯是国家分别等威,服务采章,俱有定制……至于黄器及五爪龙等件,尤为无可假借之器,似未便以次色定价,致本处窑户伪造僭越,以紊定制……”而乾隆皇帝的谕旨则为:“黄器如所请行。五爪龙者,外边常有,仍照原议价。”这里所称的“黄器”就是黄釉瓷器。可见,皇帝对黄釉器的重视程度竟超过了对五爪龙纹的重视」②。不过,「对于黄釉瓷器的使用明、清两代宫廷略有不同,明代黄釉瓷器主要作为皇室的祭器。清代黄釉瓷器除了继续成为宫廷祭祀用器外,还成为皇帝陈设观赏、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而其用途的变化,正是体现了清代皇权统治的加强,他不仅将保江山社稷、大地丰收等大事赋予黄色用器,还将至高无上的色彩赋予了自己,从而显示其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③﹙图2﹚。

图2黄釉刻花龙凤纹椎把瓶及底款

清?康熙窑﹙公元~年﹚

尺寸不详

铭文:「大清康熙年制」六字青花双圈楷款沈阳故宫藏

原载网络图片《精藏门》.01.11.「难得一见:沈阳故宫珍藏的“清三代”瓷器精品﹙58件﹚」。

据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测试,古代黄釉瓷器的呈色剂可分为以下两种:1.氧化铁:又可分为高温釉和低温釉,前者如唐代寿州窑,后者如明清景德镇官窑器,特点是釉面相对较清澈。2.氧化锑:锑黄是康熙时期从西洋引进的釉料,一般用于珐琅器上或作为底色。雍正时期用其创烧新的黄釉品种,由于呈色淡雅而有粉质感,故称淡黄釉或柠檬黄釉。锑黄釉的釉层为乳浊状,透明度较差,具有与铁黄釉截然不同的风格特点。此椎把瓶黄釉清澈透亮,釉下有细密无色片纹,应为氧化铁烧成。

龙凤纹浅谈

龙凤纹自明代以来即为皇帝、皇后的象征,对于龙凤纹乃至鵉凤纹﹙或双凤纹﹚在中国传统装饰图案中的演变、交错,倪亦斌先生述之甚详④;可以这么认为,从唐代至清代的鵉凤纹乃至龙凤纹,其定名、形象已是混淆不清,积重难返,然而,约定俗成毕竟也是定名的一种方式。我唯一想补充的是,隋唐之际的北方窑壶类上虽然偶尔出现龙、凤纹搭配于一器的情况,但终元一代瓷器上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龙凤呈祥」纹﹙即龙凤呈上、下或左右排列的形式﹚,即使是著名的「戴维德」瓶或江西高安出土的元青花梅瓶﹙图3a、3b﹚,尽管其以凤纹作肩部辅助纹饰,以云龙纹作腹部主题纹饰,但由于不是一起出现在同一特定的空间内,故古陶瓷界从来都是定名为「云龙纹」而非「龙凤纹」,当然若是分绘一龙一凤的对瓶则又另当别论了。青花瓷上最早出现「龙凤呈祥」纹或「龙凤戏珠」纹的应该是明洪武时期﹙图4﹚;此后遂成定制,且无论在数量或形式上都远较「鵉凤纹」或「双凤纹」丰富。

图3a「戴维德瓶」元青花云龙纹双耳瓶﹙一对﹚

高:63.6厘米

英国戴维德基金会藏

笔者供图

图3b元景德镇青花云龙纹带盖梅瓶

高:48厘米

年11月高安市出土高安市博物馆藏

原载《中国陶瓷全集》?元﹙下﹚中国陶瓷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05.页,图版一四二。

图4明代洪武青花龙凤纹三足香炉

高:37.5厘米口径:27.5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原载《中国瓷器鉴赏与收藏》西风着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01.页。

母仪天下──罕见的「凤龙纹」

顾名思义,所谓「凤龙纹」即相悖于传统的「龙凤戏珠」纹或「龙凤呈祥」纹,而以凤为主导的纹饰,形式包括「凤上龙下」、「升凤降龙」、「凤引龙」﹙或称「凤戏龙」,即凤在前展翅飞翔并回首顾盼,龙在后张嘴奋须,紧紧相随﹚等。虽然可资援引的实物很少,但也并非没有。

一是陕西何家村窖藏出土唐代龙凤纹银碗﹙图5﹚,该银碗最独特之处在于「凤在碗心居上,龙在足底居下,是否与武则天称帝的政治背景有关系呢?据《旧唐书》、《新唐书》的记载,高宗上元三年﹙公元年﹚“陈州言凤凰见于宛丘”,武则天抓住这个“凤瑞”,改元“仪凤”;高宗死后,武则天称制,头一年就把中书省改称“凤阁”,门下省改称“鸾台”。武则天煞费苦心地以凤自比,不应只在政治活动上有反映,也应有物化的证据。据研究,本碗制作年代在7世纪后半叶,正与上述事件同期,不可排除它作为历史见证的可能性」⑤。

图5葡萄龙凤纹银碗﹙三面图﹚

高:4.2厘米口径:12.9厘米足径:7厘米

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出土

原载《神韵与辉煌: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国宝鉴赏?金银器卷》冀东山三秦出版社.06.页90~91。

二是清末同治、光绪年间修建的菩陀峪定东陵﹙慈禧陵﹚隆恩殿重建前后〔按:第一次修陵为同治12年﹙年8月﹚,完成于光绪21年﹙年﹚;第二次拆后重修为光绪21年﹙年11月﹚,完成于光绪34年﹙年﹚〕的两方丹陛石⑥﹙图6a、6b﹚,以及殿前望柱、殿栏板、抱鼓石上之「凤龙纹」,「按清宫规制,丹陛石上的“龙凤戏珠”石雕图案,本应是龙在上,凤在下,象征皇帝为天,皇后为地,天地结合,也就是阴阳结合。世上的万事万物正是在这天地、阴阳的相互依赖、结合中产生的。但正在垂帘听政的慈禧却不管祖制和这来自自然界的道理。她要反其道而行之,诏令臣工一定要将丹陛石雕刻成凤在上,龙在下,以示自己为天,皇帝为地,自己为上,皇帝为下。于是,一块凤在上,龙在下,“凤龙戏珠”的丹陛石浮雕很快刻就,并镶于定东陵的隆恩大殿前最显要之处」⑦;据说清末「甘肃勤工局进贡给慈禧的羊毛挂毯」上也有「凤上龙下」纹⑧。史载,慈禧太后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欣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

图6a后来被民工发现于附近废弃石堆料中的慈禧陵隆恩殿重修前的第一方丹陛石﹙排列形式为「凤上龙下」,上刻有守宫纹﹚

原载《考古中国:清东陵地宫珍宝被盗记》岳南着海南出版社页71。

图6b镶于慈禧陵隆恩殿重修后的第二方丹陛石﹙排列形式为「凤上龙下」,上已不刻守宫纹﹚

长:3米宽:1.6米

原载网络图片?搜狐首页?历史「下站去哪」慈禧被鞭尸、乾隆堵墓门,神奇地宫开车二小时就到。滨海湖.12.02。

此黄釉凤龙纹椎把瓶亦呈凤上龙下形式,凤纹高高在上,精神奕奕,气势非凡﹙图7﹚;反观龙纹则伏居下方,老态龙钟,毛发蓬松散乱,形象呆板,与存世不多的同治官窑龙纹如出一辙﹙图8﹚。另据上博陆明华先生考证「由于﹙同治﹚本朝官窑恢复于同治五年,因而可以推断,传世同治官窑瓷均为五年后的产品」⑨;若结合历史事件分析,则此瓶的确切生产年代则可能与上述慈禧陵前的「凤上龙下」、「凤引龙」图案年代一致,即从同治12年开始修陵起计﹙公元年8月﹚到同治13年同治帝驾崩﹙公元年1月﹚两年间的产物,以物证史,弥足珍贵。即如民国时期许之衡《饮流斋说瓷》﹙概说第一﹚所云「盖瓷虽小道而于国运世变亦隐隐相关焉」。

图7黄釉「凤龙纹」椎把瓶上之凤纹特写

笔者供图

图8同治粉彩皮球花团龙纹盘及器底铭文

高:4.9厘米口径:20.7厘米

铭文:「大清同治年制」六字青花双行楷款

原载《清代瓷器赏鉴》钱振宗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出版.02.页,图版。

虽说上述凤尊龙卑图例均出现在母仪天下的武则天、慈禧时代,然而凡事皆有例外,元明二代亦有零星的「凤龙纹」、「升凤降龙」纹实物;即以前引图3a、3b的元青花为例,卫道者或曰胡元不谙汉人礼俗、尊卑不分而出现非凤龙纹的「凤龙纹」,那么元末明初吴张士诚母曹氏墓出土的两部刻「凤龙纹」象牙哀册则委实耐人寻味了﹙图9﹚⑩;还有一个例子则是明万历年间外壁上带有「升凤降龙」纹饰的五彩盖罐,但「由于此罐盖面上的龙凤纹饰还是主流的“右升龙、左降凤”型,所以有理由将此“右升凤、左降龙”的罕见造型看成是追求独特艺术效果的变体,而不是“颠覆犯上”思想的流露」﹙图10﹚?。

图9「凤龙纹」象牙哀册﹙两部﹚

元末明初吴张士诚母曹氏墓出土

原载《考古》.06.「苏州吴张士诚母曹氏墓清理简报」苏州市文物保管委员会∕苏州博物馆页。

图10五彩龙凤纹八棱盖罐

明?万历

口径:10.8厘米

年11月28日香港佳士得拍卖图录《玉剪霓裳─张宗宪御制瓷器珍藏》Lot.

原载《看图说瓷》倪亦斌着北京:中华书局.01.页

聚散皆我

这件独一无二的同治黄釉凤龙纹椎把瓶,当时沽价远远高于一般清三代官窑器,无他,卖家仅认定黄釉为宫廷帝用之色,非一般官窑可比;然而这个高价相对于器物本身的内涵和存世量而言又算不上什么了,在秘藏了数年后的一次难忘邂逅,我却因迷上了一件令人几乎失控的红山文化玉器,而不得不忍痛割爱转让予一澳门吴姓同好。后听说曾有藏家拟出三倍高价向其征购也被断然拒绝,并从此秘不示人。收藏家秉性若此,现亦不多见矣。

注解

①王楙《野客丛书?禁用黄》:“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

②详「明清黄釉瓷器浅说」程晓中原载《收藏家》.01.总第期,页43。

③详「试论清宫旧藏的黄釉瓷器」故宫博物院赵聪月原载《中国古陶瓷研究辑丛》:《外销瓷器与颜色釉瓷器研究》中国古陶瓷学会编故宫出版社.11.页。

④详「69式颠鵉倒凤?迷众生莫辨?雄」原载《看图说瓷》倪亦斌著北京:中华书局.01.页~。

⑤详《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齐东方∕申秦雁文物出版社.05.页,图40,葡萄龙凤纹银碗之说明文字。

⑥丹陛石:或称丹阶石、丹?石、御路石。“丹陛”是古代宫殿台基之前的踏跺,漆为红色以示尊重,故名。其中间的道路不作阶梯状供行走,而是斜铺一方雕有龙凤等图案之长条巨石,具有装饰功用。慈禧陵重修前后的两方丹陛石,后修的那方除了比之前的更加精美和采用高浮雕加透雕的工艺,最明显的是去掉了重修之前那方丹陛石上的镇物──守宫﹙即壁虎,相传在清以前的皇宫内曾饲养着许多壁虎,其食物以喂朱砂为主,3年可养成七八斤重。养成的壁虎被逮杀后,放在阴瓦上烤干,而后磨成细粉,用此朱粉在皇后、妃嫔脸颊处点一点,其色鲜艳而不退。更为奇妙的是,若宫中后、妃有乱宫的男女之事,红点自然消失。故历代王朝又将壁虎命名为“守宫”,并在宫中屡有试验和应用。清朝宫廷虽不再饲养壁虎,但对其“守宫”的声名却深信不疑,故在单独兴建的后、妃陵寝的丹陛石上都暗刻一只壁虎,以为“镇物”﹚。

⑦详《考古中国:清东陵地宫珍宝被盗记》岳南著海南出版社.12.页71。

⑧详「69式颠鵉倒凤?迷众生莫辨?雄」原载《看图说瓷》倪亦斌著中华书局.01.页。

⑨详「三、清末景德镇瓷器概述──同治、光绪、宣统三朝」陆明华原载《清代瓷器赏鉴》钱振宗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出版.02.页。

⑩详「苏州吴张士诚母曹氏墓清理简报」苏州市文物保管委员会∕苏州博物馆原载《考古》.06.页.﹙图版拾,8;图一五﹚。

?详「69式颠鵉倒凤?迷众生莫辨?雄」原载《看图说瓷》倪亦斌著中华书局.01.页。

-TheEnd-

走进大咖云集的收藏圈社群

添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592hotel.net/zlff/202107/90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