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龙你以为哥只是个传说

北京白癜风主治医院哪里好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

今天二月初二,为龙抬头节,又称春龙节或春耕节。

人们观察到苍龙星宿,在春天自东方夜空升起,秋天自西方落下,其运移周期和方位正与一年之中的农时周期相一致。

莫高窟第窟-藻井-回鹘

有一句民谚“龙不抬头天不雨”,因此在农耕时代,二月二的龙头节是一个重要的日子。人们庆祝“龙头节”,以示敬苍龙,祈甘霖,保丰收。

莫高窟第23窟-雨中耕作图-盛唐

迄今已有年历史的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不仅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和祥瑞,更是中国生命力最强、影响最深远的文化现象之一。虽不曾目睹,但却一直听闻它在江湖上的传说。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龙

在上古神话时代里,它常以“蛇”的形象示人,“蛇”又称“小龙”,补天造人的女娲为人面蛇身;中国最早的文献记载的创世神——伏羲,也有着人面龙(蛇)身的传说。

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认为龙为图腾。上古时期,每个氏族都有属于自己的图腾,如马、蛇、熊、鹿…氏族之间,兼并地盘,逐鹿天下。

以“蛇”为图腾的氏族迅速崛起,在吞没兼并其他氏族的同时,“蛇”的形象不断更新壮大,被融入了不同的图腾元素:鹿的角,鹰的爪,马的头…从而组成了自然界中从未出现过的物种的图腾,即“龙”,统治了中国文化数千年。

甲骨文“龙”字的变化东晋画家顾恺之所绘《洛神赋图》的宋代摹本洛神神女所御龙舟真的是龙在拉车

它矫健、机灵、勇猛,拥有伟岸高贵的身躯、绮丽绚烂的色彩和超强无比的力量;它缩小如蚕蚁,伸展可遮天,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它能呼风唤雨,救黎民于水火;它能腾云驾雾,翻搅四海云天;它是神灵的象征,掌管着五湖四海;它是权力的象征,坐拥着华夏九州;它是福瑞的象征,彰显着喜庆吉祥。

经过数千年的文化积淀,龙的形象早已被世人熟知和接受,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元素,在建筑、瓷器、玉器、服饰、绘画等上都留下了印迹。

红山玉龙,被公认为是最早的龙形象

故宫博物院藏唐代金龙宋陈容《六龙图》(局部)山海经中的应龙(明代图绘)

龙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元素,已经融入我们的衣食住行,几乎每一个喜庆祥和的日子,都少不了龙的影子。我们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表现对龙的敬仰和崇拜。

??故宫中的龙

在古代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他们往往一生都与龙为伴。

北京的故宫里,从台阶上的汉白玉石,大门上门饰,柱上的彩绘到屋内的一幅画、一个花瓶、一盏灯等等,从大到小,从外向内,都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龙。

仅太和殿内外的龙纹、龙雕就有条之多。故宫号称有宫殿多间,仅以每殿有6条龙计算,就有龙5万条,事实上的数目当然远不止此。

此外,遍及全国的皇家行宫、皇家寺庙、皇帝到过的地方等也都有龙形象的装饰品或纪念性建筑。

故宫太和殿顶的龙雕

保和殿汉白玉石刻龙雕

龙椅乾隆御笔册页的封面

皇家服饰上少不了龙,龙纹是皇帝服装上最显著、最高贵的纹样,象征真龙天子唯我独尊、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威。

清康熙皇帝穿用过的龙袍清代·龙首带钩

??建筑上的龙

龙吻

龙吻不但是中国宫殿建筑屋顶一种重要的装饰物,而且由于它衔接了殿顶正脊于垂脊之间的重要关节,从而起到了使殿顶更加封闭、牢固、防止雨水渗入之作用。

龙吻表面饰龙纹鳞甲,四爪腾空,龙首怒目,张口吞住正脊,脊上插有一柄宝剑。相传,这是怕龙吻擅离职守逃回大海,因而把它死死地锁在屋脊上,使其不能腾飞。最大的龙吻位于故宫太和殿的殿顶上,由13块琉璃件构成,总高3.4米,重4.3吨。

青龙纹瓦当

瓦当又称“瓦头”,是古代中国建筑中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用于装饰美化和保护建筑物檐头的建筑附件。

屋檐圆形的陶片,即为瓦当

汉代时,四神瓦当盛极一时,在皇家建筑中青龙纹瓦当与白虎、朱雀、玄武瓦当组成四神纹瓦当,分施于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殿阁之上。

汉·青龙纹瓦当

金龙和玺彩画

彩画原是为木结构防潮、防腐、防蛀所用,后来才逐渐突出其装饰性,宋代起成为宫殿不可缺少的装饰艺术。和玺彩画在清代是一种最高等级的彩画,画面中象征皇权的龙凤纹样占据主导地位。

色彩斑斓、构图丰富的彩画

和玺彩画主要用于紫禁城外朝的重要建筑以及内廷中帝后居住的等级较高的宫殿,其中太和殿、乾清宫、养心殿等宫殿多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图案以各种姿态的龙为主,以表示“真龙天子”至高无上的意思。

九龙壁

九龙壁属于影壁的一种。影壁是中国传统建筑物大门外正对大门以作屏障的墙壁,由“隐避”演变而成,门内为“隐”、门外为“避”,以后就惯称影壁。中国的龙壁有一龙壁、三龙壁、五龙壁、七龙壁、九龙壁等多种形式,以九龙壁最为尊贵,常见于皇帝、王后以及王公的宫殿正门。

故宫九龙壁

藻井

藻井就是一种高级天花,是室内顶棚装饰,主要分布在皇家宫殿(故宫)、敕建敕封寺庙、陵寝碑亭等地方。清代时的藻井较多以龙为顶心装饰,所以藻井又称为“龙井”。

普陀山法雨禅寺圆通殿内的九龙藻井是中国古代龙井一绝。“九龙藻井”按古朴典雅的九龙戏珠图案雕刻而成,一条龙盘顶,八条龙环八根垂柱昂首飞舞而下。普陀山九龙藻井

龙元素在古建筑上的运用还有很多,龙柱、龙檐、龙墙、窗雕……让建筑多了份庄严肃穆。

龙檐龙柱

??瓷器上的龙

瓷器上的龙纹,约在五代之后方才逐渐出现。隋唐时期出现了特殊的龙耳瓶,瓶耳修长作龙形,以龙首衔住瓶口,无论单耳或是双耳均是如此。五代时期的越窑器,龙纹常被取为主要的纹饰,装饰手法亦较精良,在其身上刻划龙纹,蜿转有力,造型以全是唐龙之延续。宋代瓷器上龙纹出现较多。

隋代白瓷龙柄鸡头壶

元代青瓷初仍多作印花龙纹,至青花瓷器烧造成功之后,瓷器上龙纹数量大增。元代龙纹体态轻盈,矫健有力,无论是笔绘,或是堆画,大都呈小头、细颈,四足露骨有力,而且头部描绘简单,所附毛发亦较松散,展示龙的野而不驯,具有威猛无比的神力。

“角龙”,即头上长角的龙“应龙”,指有翼的龙“夔龙”,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解释:“夔,神魅也,如龙一足“螭龙”,古代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

明初龙纹头部变大,较具平衡感,身躯与四肢较为粗壮,毛发浓密较齐整,整体比率较为匀称。至明宣德时,五爪龙成为官窑器之标准,龙相亦呈威武端庄。明代中期之后,龙的矫健、威猛气势逐渐消失,更加温驯而无野性,龙身平整缺乏变化。明晚期之后,龙纹又现另一面貌,有更简化而趋率真自然之趣味。

明洪武春寿梅瓶上海博物馆藏

清代龙亦沿明制,以五爪位帝王专用,而且限制极为严格。自康熙起,龙之型式又恢复雄伟健硕之态,龙的头部描绘更加仔细而且繁复。清代瓷夭矫蜿蜒、龙游天地的那种自由活动的生动感,更像是一种装饰、象征的图案。

清顺治青花云龙纹花觚故宫博物院藏清雍正青花穿花龙纹天球瓶故宫博物院藏

??玉器上的龙

龙纹在玉器上出现是从新石器时期开始的,一直到清代,经过了几千年的变化,形成了各时代独有的特征。我国最早的玉雕龙纹,出现在新石器时期的红山文化。

玉雕龙玉雕龙三星他拉玉龙商代晚期玉龙商代晚期青玉龙形玦西周玉蟠龙春秋玉龙形佩战国青玉龙形佩汉代青玉透雕龙形璜宋螭尾叉向内卷元螭发向两边分明螭首为方斗形清螭独角发后伸??书法中的龙

书法中的龙意象,兼容并蓄,各种字体韵味十足,特别是历代名家手中的“龙”,挥笔书写的不仅是一种字符,也是一种对于龙姿态的传神表达。

张旭书古诗四帖

颜真卿书颜惟贞家庙碑

王羲之书龙保帖

黄庭坚书松风阁

苏轼书

米芾书天马赋

柳公权书

敦煌写经石门颂秦篆

??音乐中的龙

无所不在的龙,自然也飞进了音乐中,中国最古老的音乐之一,古琴曲中有《沧海龙吟》《龙翔操》等。

《沧海龙吟》又名《苍江夜雨》,有说是诸葛亮之作。现存谱本中,最早见于明末的《伯牙心法琴谱》(前)。乐曲描绘了夜雨江涛,水天一色,云雾迷漫,波涛汹涌的雨夜景色。古来形容琴音的美妙有:「琴能动苍海老龙之吟」的说法,可能是命名的由来。

《龙翔操》

本曲初见于《澄鉴堂琴谱》(),后代很多琴谱都把它与《神奇秘谱》()中的《龙朔操》(又名《昭君怨》)混淆,实际是两个不同的曲子。我们现在所说之《龙翔操》,已约定俗成是指张子谦先生所整理的《龙翔操》源自清《蕉庵琴谱》()。节奏跌宕起伏,变化丰富,很多时候无拍可依,以奇异的曲调描绘了龙在空中穿云入雾的情趣,飘然洒脱。

我们身边的中国??当然不止这些,比如我们最常见到的,莫过于下面的。。

再比如:

你还能找到哪些龙?

最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592hotel.net/zlff/202106/87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