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治疗肿胀体会及思考

病例1,尹某,女。鼻窦炎术后6年,头面部肿胀6年,双下肢肿胀,伴随双小腿静脉曲张,以左侧小腿为甚,伴随左侧大腿疼痛。予以浮针前两次治疗,予肱桡肌远程灌注,疼痛稍缓解,效果不明显,第3次治疗,予双侧肱二头肌处理,现场见面部肿胀缓解明显,可见法令纹及面部褶皱,鼻唇沟显示明显。一周后复诊,诉只剩鼻翼部少许肿胀感,小腿侧少许肿胀,予以巩固治疗。

病例2,病人童某,双小腿肿胀,左侧腰痛,予以左侧腰方肌及腰大肌,腹斜肌治疗及大腿内收肌群治疗,3次后小腿肿胀缓解明显。

病例3病人杨某,右下肢肿胀,肤温高一年余,一年前因打球时发生踝关节扭伤,之后出现右侧肢体肿大明显,右侧腿围明显比左侧增加5cm以上,予以处理腹外斜肌,腹直肌,股四头肌,内侧肌等10余次,肿胀当时缓解,随后洗澡后又肿胀,进行大腿小腿腿围数据记录,总体肿胀消除2cm,后因家庭情况未继续治疗。

病例3病人谭某,右侧髌骨内侧肿大,可扪及囊性包块,有痛风病史,曾在外院行抽吸液体治疗,缓解后又复肿大,予以火针处理不明显,后以浮针处理股内侧肌,小腿内侧腓肠肌,经治疗3次后,肿块及液体消失(图中火针处为原液体所在范围),随访无复发。

淋巴系统是血管系统的补充,淋巴管道内流动着无色透明的淋巴液,淋巴液来源于组织液,组织液大部分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小部分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液,淋巴液经各级淋巴管向心流动,最后汇入静脉。全身的淋巴系统如下图,其中与上肢及头面部肿胀相关的静脉为锁骨下静脉,病例1予以处理后头面部肿胀消失,可能在锁骨下干附近肱二头肌异常紧张;病例2,小腿肿胀,予以处理腰痛相关髂腰肌,大腿内收肌群等,双小腿肿胀缓解明显,可能与下腔静脉关系,髂总静脉,髂外静脉有关;病例3肿胀程度明显,为单侧肢体肿胀,但处理效果一般,恐与瓣膜相关,应予以静脉彩超进一步检查;病例4为囊包性肿胀,效果明显,液体存储于某囊性结构,浮针治疗后可缓解,考虑股内侧肌紧张引起局部囊性肿胀。以上病例推测肌肉紧张对血管系统产生压力,导致淋巴液回流至血液系统的进程受阻。

淋巴回流由以下因素影响:新的淋巴不断产生,淋巴管壁上的平滑肌收缩,淋巴管周围血管搏动,胸腔负压,淋巴周围肌肉收缩,淋巴管内瓣膜。

淋巴系统障碍可以引起多种水肿,原发性水肿大多是淋巴管扩张,瓣膜功能不全或缺如等先天法与不良所致。

病例中多为继发性水肿,继发性淋巴水肿大部分为淋巴管阻塞引起。病例通过浮针疗法可缓解的水肿,根据患肌理论,推测因为肌肉紧张导致静脉受压变细,影响淋巴液回流静脉系统所致。

对水肿的分型包括动态水肿,即心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淋巴滞留性水肿,主要为回流能力降低,原发性是淋巴系统畸形;继发性是内外部影响导致淋巴障碍;淋巴水肿,淋巴回流能力降低,淋巴流量增高,无法控制,称为瓣膜功能不全,病例3类似,故浮针效果不佳。

淋巴管周围组织对淋巴馆的压迫能推动淋巴液体的流动,肌肉收缩,外部物体对身体组织的压迫和按摩都能增加淋巴液的回流量,如康复科的淋巴引流技术就是如此原理,而病例中利用浮针将阻塞淋巴管或静脉系统的肌肉放松,达到恢复淋巴液自主回流的功能。

综上所述,上述病例结合淋巴系统的解剖以及淋巴液回流的生理机制,以及浮针验证的有效性,让我们大胆推测,浮针对于部分因“患肌”紧张导致的淋巴回流障碍引起的水肿有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592hotel.net/yczz/9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