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发现新冠病毒胃肠道感染证据

年2月20日,医院单鸿课题组在预印本网站medRxiv上发表论文,题为“EvidenceforgastrointestinalinfectionofSARS-CoV-2”,研究发现了新冠病毒胃肠道感染的证据。

(注意:预印本网站medRxiv的所有论文未经同行评议。)

新冠病毒暴发已对全球健康构成威胁。

病毒感染引发一系列呼吸系统疾病,包括严重的呼吸综合症,表明该病毒最有可能感染呼吸道上皮细胞,并主要通过呼吸道在人与人传播。

但是,由于尚未完全确定病毒的靶细胞和靶器官,因此病毒感染的发病机理和传播途径仍然未知。

根据最近的一例病例报告,在粪便标本中检测到新冠病毒RNA,提示可能发生呼吸道外感染,以及除呼吸道外的其他病毒传播途径。

现有研究已证明ACE2是新冠病毒进入人体细胞的受体,而ACE2mRNA在胃肠系统中高表达,为新冠病毒感染提供了前提条件。

粪便病毒检测

年2月1日至14日,按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规定,从73例新冠病毒感染住院患者中常规采集血清、鼻咽拭子、尿液、粪便及组织标本。

研究组采用实时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rRT-PCR)方法检测了73名新冠病毒感染住院患者的粪便中的病毒RNA。

检测结果表明,年2月1日至14日,73例新冠病毒感染者中,39例(53.42%)粪便中新冠病毒RNA阳性,其中男性25例,女性14例,年龄从10个月到78岁不等。

研究期间,粪便阳性持续时间为1-12天。

此外,17名(23.29%)患者在呼吸道样本呈阴性后,大便仍呈阳性。

胃肠道组织活检

对一名患者进行胃肠道内窥镜检查,发现除食管粘膜损伤和出血外,胃、十二指肠、结肠和直肠均未见异常。

而食道、食道非病变处、胃、十二指肠、直肠粘膜的所有胃肠道组织样本中新冠病毒RNA均呈阳性。

食道、胃、十二指肠和直肠的粘膜上皮经H&E染色未见明显损害,在食管鳞状上皮中偶尔观察到淋巴细胞浸润。

在胃、十二指肠和直肠的固有层中,可见大量浸润的浆细胞和淋巴细胞,伴有间质性水肿。

关键是,病毒进入宿主的受体ACE2主要在胃肠道上皮细胞的细胞质中染色呈阳性,而ACE2在食管上皮中很少表达,但在腺上皮的纤毛中分布丰富。

在胃、十二指肠和直肠腺上皮细胞的细胞质中可见病毒核衣壳蛋白(NP)的染色,而在食管上皮中则看不到。

ACE2蛋白表达的重要性

免疫荧光数据表明,ACE2蛋白在胃、十二指肠和直肠上皮的腺细胞中大量表达,从而使新冠病毒能进入细胞。

食管粘膜很少见ACE2染色,这可能是因为食管上皮主要由鳞状上皮细胞组成,而食道下方的胃肠道上皮具有大量ACE2表达的腺上皮细胞。

除与新冠病毒基因组结合以构成核衣壳外,核衣壳蛋白(NP)主要位于内质网-高尔基体区域,以便病毒组装和出芽。

研究组的病毒RNA检测结果以及胃、十二指肠和直肠上皮细胞中NP细胞内染色结果表明,新冠病毒感染了这些胃肠道上皮细胞。

尽管在食道粘膜组织中也检测到了病毒RNA,但在食道粘膜中没有NP染色,表明食道粘膜中的病毒感染率较低,可能因ACE2蛋白表达不足所致。

病毒蛋白染色的数据与ACE2染色的数据一致,证实了ACE2蛋白表达对新冠病毒感染的重要性。

粪口传播的可能性

研究组从粪便中分离出了传染性新冠病毒,证实传染性病毒颗粒可释放到胃肠道。

因此,粪便传播可能是新冠病毒传播的另一条途径。为防控疫情,应考虑预防粪便的病毒传播。

研究结果强调了通过rRT-PCR检测粪便中病毒RNA的临床意义。

根据CDC新冠肺炎指南,相隔24小时以上至少两次呼吸道样本新冠病毒检测阴性便可出院。

但是,研究组在超过20%的新冠病毒患者中观察到,即使呼吸道中的病毒RNA转化为阴性,粪便中的病毒RNA仍保持阳性,这表明“痊愈”的患者仍会发生病毒粪-口传播。

研究组强烈建议对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常规行粪便病毒检测,若粪便病毒阳性则建议暂缓出院或采取其他隔离措施。

作者:FeiXiao,MeiwenTang,XiaobinZheng,ChunnaLi,JianzhongHe,ZhongsiHong,SiwenHuang,ZhenyiZhang,XianqiLin,ZhaoxiongFang,RenxuLai,ShoudengChen,JingLiu,JinHuang,JinyuXia,ZhongheLi,GuanminJiang,YeLiu,XiaofengLi,HongShan论文链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592hotel.net/jbgs/101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